中国幅员辽阔,就算是大家都过的端午节也生出许多样貌:姑且不说粽子千姿百态,咸甜迥异;赛龙舟、悬艾叶这些祈福辟邪活动也各有不同。能够细致缜密地观察思考民俗,呼应以丰富的情感,再用精妙恰当的文字记录下来的……非文人莫属。现在我们就跟随苏东坡、陆游、鲁迅、沈从文等人的文字,看看他们笔下的端午节。
苏轼:龙舟争渡,助威呐喊
苏轼(1037-1101)的《六幺令 天中节》把当时端午节的习俗说得很清楚: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 ,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古代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词中所写的“虎符”是指人们用绫罗布帛等缝制成虎形,缝缀儿童臂上,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也是同样的功效。人们相信菖蒲有斩除妖魔的力量、而艾叶有招纳吉祥的作用。“天淡纸鸢舞”是放风筝。“粽叶香飘十里”不用赘述,“对酒携樽俎”应该指的是饮雄黄酒。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饮雄黄酒也是古代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描绘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
作为美食家,苏轼也在诗文中多次写过粽子,记录粽子的吃法。《太皇太后阁六首》之二:“朝来藉田令,菰黍献时芳。”其中“菰”是指茭白,别称高笋,果实称“菰米”,菰叶可用于包裹粽子;“黍”是指煮熟后有黏性的黄米,“菰黍”即菰叶包裹的粽子。《夫人阁四首》中“五綵萦筒秫稻香”,是指竹筒中装有高粱、稻米,竹筒外缠裹五彩丝线的杂粮粽。《皇太后阁六首》之五写了包有杨梅干的新式粽:“不独盘中见卢橘,于时粽里得杨梅。”
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1125-1210)晚年退居家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的端午节,70岁的陆游很高兴,写下《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乙卯”即宋宁宗庆元元年。“重五”即五月五日,端午节。“粽包分两髻”指的是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艾束著危冠”指在冠帽上插上艾束。按古时习俗,这个时间还要采药储药。忙完了这些,已是夕阳西下。此时,家人早把酒菜备好,诗人便高兴地喝起了酒来。
这诗短短40个字,却有景、有事,既写出初夏时分,故乡绍兴的乡村,满树石榴花的盛开之美,又写出南宋时期悠长的端阳韵味。“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两句意味悠长。
陈献章:角黍唤回端午梦
明代广东大儒陈献章(1428-1500)长时间在新会白沙里讲学,屡荐不起。他的《端阳后一日里人送角黍酒至》记录了端午节乡居生活的一刻。
荷瓢童子问谁家,老妇檐前驻纺车。
角黍唤回端午梦,还从艾盏得松花。
“荷瓢”,是指背着葫芦,可能用来装酒。“角黍”即粽子。“松花”可能指松花酒,因为元人张可久说“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谢应芳也有“松花酿酒常留客,竹箨裁冠自赋诗”句。
广东习俗,在端午节包的粽子不但自家食用,还会分赠亲友邻居。端午节第二天,乡亲就派一小孩将粽子与酒送来。小孩不认识陈献章家,看到有一位老妇在屋檐前纺纱,就问了:这是白沙先生家吗?这一幕恰好被陈献章看到。随后,陈献章立即品尝了粽子,再配上一杯松花酒——这就是魂牵梦萦的味道啊!
鲁迅:门悬蒲艾,以闻其味
鲁迅(1881-1936)的故乡是浙江绍兴,自古即有着浓厚的端午习俗和节日文化氛围。鲁迅从小耳濡目染,对端午节的内涵非常看重。
1912年,鲁迅离开了故乡,客居他乡的每年端午节,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端午习俗来:喝雄黄酒、赛龙舟、悬艾叶、吃粽子……1934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前日为端午,家悬蒲艾,盛于往年,敝寓亦悬一束……”
从1914年至1919年的六个端午节,许寿裳都邀请鲁迅一起团聚过节。每次端午团聚,鲁迅都会精心准备:开列邀请好友名单、选择聚会场地、挑选节日礼物、准备节日吃食……1914年端午前一日,鲁迅在日记中记载:“晚朱舜臣来,持赠卷烟两匣,烧鸡两只,角黍(粽子的别称)一包。以角黍之半转馈裘子元,半之又半与仆人。”
1936年6月,鲁迅大病,起坐十分艰难。精神稍好,他就叮嘱身边的亲友在门楣之上插些艾蒿,“以闻其味”。
丰子恺:独记惦门上的“王”字
丰子恺(1898-1975)是浙江嘉兴桐乡市石门镇人。在《端阳忆旧》中,他回忆了他幼时过端午的情景: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也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里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
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附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
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面目今非昔比了。我独记惦门上这个王字,是为了画中的门上的点缀。光裸裸的画一扇门,怪单调的;在门上画点东西呢,像是门牌,又不好看。惟有这个王字,既有装饰的效果,又有端阳的回想与纪念的意味。
冰心:端午是曾祖父忌日
1911年,11岁的冰心(1900-1999)随家人返回故乡福州生活。那段时光对于冰心影响巨大,后来她写下《故乡的风采》。
在这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的父母之乡的大家庭温暖热闹的怀抱里,我度过了新年、元宵、端午、中秋等绚烂节日,但是使我永远不忘的却是端午节。
我的曾祖父是在端午那一天逝世的,所以在我们堂屋后厅的墙上,高高地挂着曾祖父的画像,两旁挂着一副祖父(谢銮恩,编者注)手书的对联是:
难道五丝能续命
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四房的十几个堂兄弟姐妹,总是互相炫示从自己的外婆家送来的红兜肚五色线缠成的小粽子和绣花的小荷包等,但是一看到祖父在这一天却是特别地沉默时,我们便悄悄地躲到后花园里去纵情欢笑。
沈从文:赛完龙舟,再看捉鸭
沈从文(1902-1988)是湖南凤凰人,在《边城》的《端午日》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梁实秋:端午应该叫“粽子节”
梁实秋(1903-1987)是浙江杭州人,在他的散文集《粽子节》中,他认为粽子是端午节的大主角,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更亲切些: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据说粽子本来是为屈原先生吃的。皆因是这位三闾大夫当初在楚国做官,颇想做一些真正福国利民的事业,竟因不善投机,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槁,又黑又瘦。有一天到江边散步,一时想不开,抱起一块大石头来就跳下水了。如其只有屈原先生才配吃粽子,恐怕这些年来粽子的销路不会甚畅罢。
陈白尘:这日不必担心债主逼债
江苏淮阴人陈白尘(1908-1994)在《龙舟竞渡话端阳》一文中,讲述故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穿插回忆了儿时家中过节的种种情景。
我爱端午节,可不是为了免于逃学的自由。因为这天私塾放假也不过一天半天,这个自由有限得很。我爱的是端午的风俗。
这风俗,不仅在于划龙船,此外还多得很呢!这天家家门上要悬挂蒲和艾;堂上要挂判官画像;中午要吃雄黄酒,全家要吃粽子;小孩儿要穿老虎鞋,女孩儿胸前要挂上一连串特制的饰物,按即所谓的 “端午索”:男孩子额头上还要用雄黄写上个“王”字,以避五毒;艾叶还要点燃,艾香扑鼻,据说是辟邪的……可说名目繁多,而且大都集中于端午这天的正午时演出,够热闹的了。而全市商店一到正午时刻,家家上门板,打烊休息。这时候,即使是欠下商店债务的人,也敢于出头露面,债主再也无权逼债了。过了中午,人们吃过雄黄酒,酒醉饭饱之后,这才整其衣冠,到运河两岸看龙船去了。
林海音:节前“缠粽子”最使我快乐
《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1918-2001)在北京度过童年,她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时由各种玩意儿带来的快乐,其中包括端午节前的“缠粽子”——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汪曾祺:在高邮,鸭蛋是主角
江苏高邮的汪曾祺(1920-1997)对家乡有独特的记忆,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咸鸭蛋才是主角,节录如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中间略去咸鸭蛋介绍)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苏童:小脚粽最好看最好吃
苏童家乡在江苏苏州,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苏童回忆祖母去世前包粽子的往事: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
迟子建:屈原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女作家迟子建家在黑龙江漠河。在《故乡的吃食》一文中,她写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有甜、咸两种口味。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看,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邱治
参考资料
钱国宏:《鲁迅的端午情结》
丰子恺:《端阳忆旧》
冰心:《故乡的风采》
沈从文:《端午日》
梁实秋:《粽子节》
陈白尘:《龙舟竞渡话端阳》
林海音:《我的童玩》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苏童:《祖母的季节》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