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经济的崛起,知识分享形成的传播形象常常能把文学作品带“热”。与此同时,“爆款”影视剧的出现也同样为文学带来高光时刻,相应的文学作品总能成为网络热点。然而,到底网络的发达对文学的美育普及是否只有积极作用?在网络走热的作品是否就代表了文学的最好水平?作为大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走热”的文学作品?日前,广州市作协主席庞贝在广州市文联和新快报收藏周刊共同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深入阐述了相应疑问。谈及文学创作,他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写作需要追求形式美感。
希望文学批评能起到引导作用
收藏周刊:近年不少影视剧似乎都能掀起一股文学热潮,这对大众认识文学的美育普及是否也是一件好事?
庞贝:确实也是好现象,现在信息传播的发达,让大众史无前例地集中关注某一类文学作品或者参与文学的讨论,这也算文学普及的方式之一。
收藏周刊:但现在似乎形成了一种“谁火谁就好”的评判标准,“走热”是否就等于“好”,这也是个疑问。这对文学的美育普及来看,是否也需要警惕?
庞贝:传播的规律跟文学写作的规律的确是两回事,有些作品适合传播,是基于它自身某种特点,而这些特点跟文学写作水平高低往往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信息传播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过度关注一些“走热”的现象时,也容易忽略其他本身不错的作品。当然,这也是必然的现象,毕竟人的关注力有限,能引起大家关注已经不容易了。
收藏周刊:那是否需要给大众做一种正确的文学引导?
庞贝:我一直希望,文学批评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为普通民众指引文学标杆,更好地引导民众认识、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如果文学批评缺位,大众能接触到的则不一定是好作品。面对当今文学作品市场上丰富海量的选择,每个读者的时间、成本都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这种读者标准的建立,需要一些业内专家、书评人以及读书月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倘若读者群体能建立一种独特优质的审美与选择标准,那么读者在选择作品和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理智和有效。
对于作家而言 需要树立另一种自律
收藏周刊:从创作的角度看,目前文学创作现状如何?
庞贝:国内每年出版与发表的长篇小说达到近万部的巨大数量,其中还不包括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从数量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与此同时,人们也能感觉到,那些留得住的、叫得响的、传得开的作品仍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写作者应该意识到,作品不是量越多越好,更不要过分局限于自身经验主义的写作思路。对于作家而言,需要树立另一种自律,那是一种优质的创作标准,一种放眼于世界文学的美学高度。我是主张宁可少写,把每一件作品尽量严格地做得完美些,也希望同行作家也能追求并践行这种行业自律,创作出更多能长久流传、生生不息的作品,使文学行业更加繁荣。
收藏周刊:如果按照您提到的最好的标准,哪些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范例?
庞贝:西班牙作家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的《战争画师》就是典范之一,整部文学作品就是从一张影像作品展开,被公认为杰作。还有美国的保罗奥斯特,也有一两本完美之作。这些作品从主题、构思到文学语言都堪称一流,还有翁贝尔托·艾科写的《玫瑰之名》,甚至可以打99分了。
透析繁华底层中人性一面的文学作品很少
收藏周刊:似乎过往一段时间,反映乡村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不少佳作,但直面都市,深刻反映当代都市生活的作品,类似《白夜行》那种很少?
庞贝: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国内确实少。随着经济发展,大都市形成,但透析繁华底层中人性一面的文学作品很少。
收藏周刊:您的戏剧选题跟文学作品似乎完全不一样的,这方面是怎么考虑?
庞贝:我比较跟着感觉走,认为哪个题材适合做戏剧,我就这么做了,并没有想太多。我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是讲究快感的一件事。一个题材用戏剧表达足以传达自己所想,就不会再想把它重新写成一本小说,反之亦然。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庞贝:我认为,对于有实力的小说家来说,尤其创作现代小说,形式美感很重要,特别是长篇小说,必须要有形式美感,在行文中的框架、结构必须要有一种独特的设计。跟建筑设计一样,到底是想要建一栋高楼大厦还是小洋楼,这个框架的设计美感要构思好。而语句、用词则类似这栋大楼的装饰。有些作品,功底很扎实,但特别不讲究形式美感,它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读起来不美。
收藏周刊:就有点像一栋毛坯房?
庞贝:有这种感觉,很扎实,费了心思,但缺乏形式美感。真正有生命力的写作需要追求一种形式美感,但也不能只追求形式美感,否则容易空洞。
着力为《乌江引》营造一种整体结构上的节奏感
收藏周刊:能否谈谈您的《乌江引》创作起源和构想?
庞贝:《乌江引》是基于准确可考的史实而创作,这个题材给予作者想象和虚构的空间其实是很小,然而我决意要将这个题材做成具有文学纯度的长篇小说,一部在叙事形式上具有独特结构、视角、语感和节奏的小说文本,一个独具美学特质的“高级文本”。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军校图书馆里抱着一本《尤利西斯》英文原著,昏昏欲睡地啃了很多日子。对于小说形式美感的注重,对于这种小说艺术现代性的感知,其实我是从那所军校的图书馆里开始的。2015年深秋,毕业整三十年后,我受邀回母校举办长篇小说《无尽藏》讲座。听闻学校或将在军改中与其他院校合并,便颇有一番伤感。这所著名的军队外国语学院,其历史可追溯至红军时期的无线电训练班,从瑞金到延安,再到新中国。那些传奇中的人物,他们也到了该被解密的时候了。而我作为创作者,已有了始于这所学校的多年的文学修炼,我有能力以小说的形式呈现这个传奇,有能力在纯粹的史实和虚构的想象之间建构一种新文体。于是就有了这部《乌江引》。
收藏周刊:如果从形式美感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看《乌江引》?
庞贝:就作品形式而言,我也着力为《乌江引》营造一种整体结构上的节奏感:《引语》《速写》《侧影》《名录》《献诗》,整部作品在篇幅构成上有一种特别的节奏感。为此,我严格限定第一部《速写》约占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第二部《侧影》约占四分之一。就叙事视角而言,我严格限定人物活动的“景深”:前景是曾、曹、邹这“破译三杰”,后景是红军领袖,后者只是以前者的视角出现。又如在叙事语言方面,我力求还原当时的语境,还原长征的语言现场。
这是一次高难度的创作。党和红军领袖人物的出现,对于作者来说,就不只是要遵从一个“大事不虚”的一般原则,这里所有的细节必须言之有据。我试图以独特的构思解决这个难题,最终文本所呈现的这种“亦文亦史,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正是一种创新性叙事文本的质感。在这个独特的结构形式中,第一部《速写》与第二部《侧影》形成一种独特的复调叙事,这也是某种对位和同构,而《速写》中对“我们”这个给读者以代入感的人称使用,《侧影》为扩展更大历史时空所用的“缠绕式叙事”,亦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原创性。
人物介绍
庞贝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近年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独角兽》《无尽藏》《乌江引》,戏剧剧本《庄先生》《广陵绝》,电影剧本《上海王》。
美学大课堂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蔡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