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广州经济运行数据。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7532.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0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704.94亿元,同比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5789.97亿元,同比增长3.7%。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重点农产品持续增产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4%。重点行业中,种植业稳中向好,增长2.1%;渔业、畜牧业发展稳定,分别增长5.4%、5.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延续较快增势,增长8.8%。重点农产品持续增产,蔬菜及食用菌、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0.4%、0.8%和2.0%。特色农业中,花卉、观赏鱼销售产值分别增长5.9%和21.5%。
工业生产积极改善,新兴动能增势较好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基本持平。三大支柱产业中,处于深度调整期的汽车制造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增加值同比下降6.4%,比上年全年降幅收窄11.8个百分点;3月受部分新车型销量较好等因素带动,单月实现增加值增长11.5%。
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分别增长3.9%和6.2%,增势保持平稳。在“两新”政策带动下,家具、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行业持续向好,分别增长5.6%、10.3%和10.9%。智能化、绿色化都市消费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家用电冰箱、家用房间空气清洁装置、家用吸排油烟机等产品产量增长均超50%。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集聚成势,显示器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分别增长22.1%和28.2%,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圆片、模拟芯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倍、39.3%和38.1%。快速发展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为广州布局未来产业蓄势聚力赋能前行,增加值较快增长10.4%,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47.6%。
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保持活力
1-2月(错月数据),全市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主要行业中,“AI+”行业智变突围,助力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7.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商务活动表现活跃带动下增势良好,同比增长14.2%,其中,广告业、人力资源服务继续稳步提高,分别增长26.8%和12.7%。文化体育娱乐业在春节假期文旅市场火热的带动下迎来开门红(12.1%),其中,演艺经济保持热度下的文化艺术业增势向好,实现增长17.1%,电影票房飘红带动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快速增长25.1%。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领域激发活力,科技中介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分别增长28.0%、12.6%和10.3%。
消费市场继续回暖,以旧换新商品销售畅旺
一季度,全市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2.7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3月当月同比较快增长8.6%。
限额以上单位零售商品中,通信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等购置换新补贴力度较大的商品消费加快回暖,零售额分别增长6.3%和5.0%;家具类消费需求释放,迅猛增长2.7倍;文化及休闲娱乐类消费畅旺,体育娱乐用品类(47.2%)、文化办公用品类(41.4%)等文体商品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升级类消费需求增加,金银珠宝类(15.3%)、化妆品类(8.1%)等保持良好增势。网络消费持续活跃,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分别增长10.7%和5.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工业投资加速快跑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6%,保持稳定增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8%。工业投资加速快跑,在上年同期高速增长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20.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3%。产业投资加快蓄势聚能,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延续良好增势,分别增长32.4%和28.7%。支柱产业中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35.6%、31.9%和13.7%。装备类制造投资增势良好,通用设备业增长11.0%。
交通运输保持平稳,货运市场运行稳定
一季度,全市交通运输业在去年同期客货运快速增长的较高基数上,总体保持平稳。受自驾出行热度上升的分流等影响,实现客运量8045万人次,同比微降0.5%,但旅客周转量仍延续较好增势,同比增长5.8%;其中,航空、铁路客运量保持稳定,分别增长0.5%和2.9%;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005.88万人次,增长2.4%,其中国际航线旅客387.99万人次,大幅增长26.1%。货运市场运行稳定,实现货运量2.12亿吨,增长1.2%,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3.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0%。
出口较快增长,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43.00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口总值1917.19亿元,大幅增长30.6%;进口总值1025.80亿元,同比下降1.5%。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各种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进出口稳中有升,增长19.5%,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3.0%,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发展迅猛,保税物流进出口同比增长41.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9.8%。
工业品出口保持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6.1%,重点出口商品中,汽车(含底盘)出口形势较好,增长3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稳中有升,同比增长13.2%,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材料、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分别增长66.7%、53.5%和26.7%。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实体经济支撑有力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8%。存款余额9.04万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住户存款增长8.9%。贷款余额8.32万亿元,增长5.2%,比2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住户、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3%和9.1%,市场信贷需求表现稳健。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9.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4.2%和10.6%。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一季度,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6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7元,同比增长5.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至1.89。民生重点领域财政支出保持扩张,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8.3%、8.0%和1.4%。重点公共服务、公用事业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教育、卫生、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增长56.4%、16.6%和52.4%。
广州市统计局分析,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积极因素不断累积,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有所巩固。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情况增多,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结构调整压力较大,提速增长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接下来,要进一步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积极对接增量政策,聚焦产业发展和企业引育,加力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激发消费潜能,奋力培育增长新动能、加速布局产业新赛道,全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助企开拓多元化市场,不断推动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一个支撑:服务经济提质发展
第三产业占广州GDP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之于广州经济具有“压舱石”的作用。近两年,在经济增长结构性分化形势下,服务业表现总体稳定,支撑广州经济平稳穿越新旧动能转换周期。
2025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对广州GDP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其中,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两业融合持续深入、服务消费扩容提质,以商务服务、技术服务、文旅服务、康养服务为代表的服务行业焕发活力,助推全市规上服务业开局向好。1-2月(错月[1]),全市规上广告业(26.8%)、供应链管理(20.2%)、总部组织管理(17.2%)、咨询与调查(14.8%)、人力资源服务(12.7%)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反映广州产业综合配套功能不断增强,“产服融合”发展格局初具雏形。穗式孵化不断打造科技服务新范式,技术推广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中介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6%、10.3%和28.0%。服务消费方兴未艾,春日经济蓬勃绽放,人气旺、年味足的新年系列活动为文旅消费加分,促进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12.1%;银发经济释放潜力,护理机构服务、老年人养护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4.1%、12.9%;“食在广州”消费券催热人间烟火,一季度全市餐饮收入增速回升,其中限额以上正餐服务营业额增速转正,快餐(6.0%)、饮料及冷饮服务(18.2%)继续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两个改善:汽车产业加快改善、内需领域稳步改善
汽车产业蓄势发力。近几年,作为广州第一支柱的汽车产业步入深度调整期,凸显广州经济的结构性增长压力。但随着新能源车逐步发力,汽车产业呈现企稳回升势头。一季度,全市汽车产销两端同步改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降幅加快收窄,其中新能源车产量在小鹏汽车带动下实现自去年5月以来累计产量增速的首次转正,同比增长0.7%;汽车类商品零售额降幅也明显收窄,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5.0%,3月当月零售额增速达21.1%。此外,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7.7%,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投资自2023年起连续两年实现30%以上的增长,在前两年“快跑”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仍然延续35.6%的较快增长速度。产业链的补齐补强,正在不断重塑广州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用于新能源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产量倍增;智能驾驶不断前行,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开放智驾测试道路1298条,累计单向里程约2500公里,2025年2月28日起,《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广州在打造智车名城的发展之路上发起了新一轮“冲刺”,从“汽车之城”走向“智车之城”的决心可见。
消费投资双双回升。在假日经济趋旺及政策效应带动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提速,与1-2月相比,限额以上21类主要商品中,有18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加快。其中,时尚消费欣欣向荣,服装鞋帽和针纺织品(5.2%)、化妆品(8.1%)、金银珠宝(15.3%)、体育娱乐用品(47.2%)等商品零售额增长向好,牵引着供给端加快恢复,带动一季度规上文体娱乐用品制造(7.6%)、化妆品制造(10.1%)实现增加值较快增长,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生产有所改善,同时,这些行业领域的工业投资也均呈现较好增势,为催生更多时尚表达、巩固广州都市消费工业优势蓄势赋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持续快进,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连续24个月两位数增长;基础设施投资稳中有升,电力供应、互联网数字基建、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实现倍增,彰显投资强后劲、补短板的力度和扬优势、惠民生的温度。
三个持续: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新兴动能持续引领、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今年以来,广州牢牢抓住政策机遇,抓好政策落实,持续释放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组合效应,促进相关领域的消费回升、投资增长、生产恢复。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各大电商平台花式上新促销活动,带动一季度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重回两位数增长区间,以旧换新主要商品中,电子产品消费、家具消费加快回暖,家电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清洁器等产品产量增长均超50%。地方新增专项债加速发行,促进投资项目落地和到位资金改善,今年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扭转去年全年负增长的趋势,同比增长10.5%,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25个,同比增加108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53个。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序推进,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3.6%,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5.4个百分点。随着需求改善、生产流通,经济循环更趋活跃,一季度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3%,其中,货运市场平稳开局,港口生产效率提升,快递市场热度不减,根据邮政管理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完成快递业务量35.3亿件,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同比增长16.2%。
新兴动能持续引领。“AI+”行业破圈赋能,为数字经济增长打开新空间。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为30%。其中,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9.7%、6.8%;信息技术、互联网服务与其他行业加速融合,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48.2%)、数字内容服务(28.8%)、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18.6%)、互联网平台(15.6%)、信息技术咨询服务(13.2%)实现营业收入两位数增长。数字产品制造锚定关键领域,不断发挥集聚效应,集成电路制造、显示器件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28.2%、22.1%,集成电路圆片、液晶显示模组、逻辑芯片、模拟芯片等相关产品产量均增长20%以上。加速布局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延续两位数增长势头,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高位增长,为广州抢占低空经济赛道注入动力。稀土磁性材料、工业特种气体、隔热隔音人造矿物等新材料产品加快产出,实现产量分别增长1.2倍、24.6%、22.5%。
市场活力持续激发。2024年以来,广州领全国之先实施“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面向社会公开发布100项年度改革任务,营商环境之“优”,保障了市场主体之“稳”。今年一季度,全市创新创业氛围仍然浓厚,新登记经营主体13.84万户,同比增长22.8%,其中,新登记企业9.45万户,同比增长21.1%。“四上”企业招引培育成效显现,新增入库新设立(新投产)“四上”企业111家,数量同比增长40.5%;民营工业企业保持韧性,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3%。市场信贷需求总体活跃,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5.2%,增速比2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在提振消费政策带动下,住户短期消费贷款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2.1%;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延续较快增速,同比增长9.1%。
综合来看,一季度,广州经济在旧动能支撑减弱、新动能仍在培育的爬坡过坎中实现增速回升,实属不易。但当前新的增长引擎尚未完全构建,工业生产有所改善下的回稳基础仍需巩固,服务经济向好支撑下的增长动力仍需增强。下一阶段,要以布局“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根本基点,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夯实发展底盘、紧抓项目积蓄发展后劲、广招人才厚植发展沃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巩固经济“稳”的基础、“进”的势头。
[1] 营业收入均为错月指标。
来源: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穗统宣、南方+、广州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