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开门见山:“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在历史上,像苏东坡这样一位风趣、豁达、诚恳、才华横溢又与人亲近的文人,“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以至九百多年来,粉丝为纪念他的“寿苏会”依旧绵延不绝。
自北宋之后,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有学者估计,流传至今的手绘画像就有100多种,如赵孟頫的《东坡像》、明代朱之蕃的《东坡笠屐图》……然而要在纷杂的众多画像中去芜存菁,一睹苏轼真容可不算易事。
在生活中,你可能看到这样的苏轼。
在画作中,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
这些画像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苏轼的形貌都不太一致。我们不禁疑惑:这位大文豪到底长啥样呢?
你以为的东坡可能不是东坡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苏东坡形象”其实经不起推敲。比较典型的“大胡子形象”早已经被学术界论定与真实形象相去甚远。在明清著名散文《核舟记》中,就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说明这个形象流传时间并不短。考究其出处,学者认为是受到戏曲人物的影响。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就认为:“唐寅、仇英、宋旭、孙克弘等,都画有大胡子东坡形象。其实这是受到元杂戏的影响。在元杂剧中,有不少刻画苏东坡的,如吴昌龄的《花间四友东坡梦》、费唐臣的《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无名氏的《苏子瞻醉写赤壁赋》等。我们知道,戏剧分‘生旦净末丑’五行,其中‘末’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男子,长髯、大腹,是其一大特征。正是受戏曲形象的影响,元代以后的东坡像,长髯形象便多了起来。”
大肚子也不是苏轼的特点。学界认为,元明苏东坡的“大肚子形象”逐渐流行,也可能是受到戏剧角色“大肚子”的影响。也有人认为,络腮胡大肚皮恰好满足人们对苏轼豪放派词人这个形象的想象,于是成为民间流传的主流。事实上,米芾在《苏东坡挽诗五首》所说的“玉立如山老健身”,已经说明“大肚子东坡”是不存在。
近代张大千所绘的《东坡居士笠屐图》,此图与前代的东坡笠屐图像均有不同。张大千笔下,苏东坡不再俯身提衣,而是直身站立,仿佛要昂首阔步前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张煜撰文认为:“张大千就是要通过这幅作品一改前人所表现的苏东坡戴笠穿屐形象中的小心翼翼和无所适从,而将其一代文化学者饱满的、豪迈的、厚重的文化人格进行了放大。”傅增湘在该画上也有题词:“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癯仙。兹大千抚本,乃尔广颊丰,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字面上是称赞张大千抓到苏轼“开悟”之后“闲逸”,但背后也暗讽新作与以往的苏轼形象不符。
还有人认为,张大千这么执着地给苏轼画上大胡子,那是因为他自己也留着大胡子。“作者将自己的形象投射到东坡身上,表达自己对东坡的崇敬(附会)。当名人画士的作品流传开来,人们也就认为东坡是大胡子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陈陈相因中的错误变异和少数创作者的刻意用心,是苏轼画像出现如此多样貌的原因。苏东坡的样貌,在不断的临摹翻刻中发生变形,乃至于面目全非。
如何去伪存真,接近本尊?
苏轼逝去距今已九百多年,要分毫不差地还原他的真实的样貌,已不太可能。但是我们依旧有方法去尽量靠近他。学术界的方法是从宋代相关苏轼样貌的史料以及苏轼的同代朋友给他所作的画像来探寻他的真实原貌。
根据反应苏轼样貌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大致的模样——
颧骨突出。苏轼在《传神记》中表示:“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在灯下看到了自己脸颊的侧影,就让人在墙上按照面部影子勾画出了剪影,不画眉毛眼睛都能被人认出。这说明苏轼的面部轮廓是有明显的特征的,猜测其颧骨应比较突出。
胡须较少。这个推断来自宋代的史料笔记《邵氏闻见后录》,里面记载了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的故事。秦观因是大胡子遭到嘲笑,就借用《论语》的“君子多乎(谐音‘胡’)哉”回答。苏轼则同样借用《论语》句子“小人樊(谐音‘繁’)须也”来调侃,意思是小人的须也很繁密的。如果苏轼自己也是胡子浓密的话,那么如此调侃就完全没有效果了。
右鬓有黑痣。元代郝经《陵川集》卷十载有《东坡先生画像》一诗,其末尾有句云:“画工岂有浩然气,漫著南箕翕舌空点痣。不如夜寂对江月,皓皓见公真颜色。”其下附有注解一句:“面间多黑子,故云。”学者认为,苏轼右鬓太阳穴处有几颗黑痣。
眉清目朗。黄庭坚和孔武仲都见过东坡,他们都有写过东坡相貌的诗。“眉目云开月静”“紫瞳烨烨双秀眉”,都说东坡眼睛不大,眉毛不浓,相貌清秀。
身材较高。苏轼在《宝山昼睡》一诗明确说过,自己是“七尺顽躯走世尘”。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写道:“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去除诗词的夸张成分,苏东坡的身高都应该在平均线以上。
除了文字资料,宋人所作的苏轼画像则更加直观直接。据记载,苏轼生前曾有多人为他写真,其中就包括当时人物画高手李公麟。元祐三年(1088)九月,李公麟为苏轼、苏辙、黄庭坚、李之仪等人和自己画像。苏轼晚年南迁途中,有“彭山石瑜作东坡之像焉”。有意思的是,苏轼还有一幅《自画背面图》,其自赞说:“元祐罪人,写影示迈。”
苏轼画像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公麟的一件作品。黄庭坚曾这样点评:“庐州李伯时(公麟)近作子瞻(苏轼)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当然,这样的佳作只会珍藏深阁,看得到人不多。可以猜想:后世中,较精的苏轼画像秘藏于官宦家中,而社会上流行的版本则由民间画师摹画,良莠不齐。
可惜的是,黄庭坚所点评的这张佳作,连同那个时代宋人描绘的苏轼写真像,并没有流传下来。
三张画像受追捧,谁比较接近原貌?
因为后人对苏轼的珍视,所以人们相信苏轼的画像与作品有很大机会被不断地翻刻复制,从而流传下来。真迹没有了,但复印件还在,至少保留了一些基本面貌。那么,在众多的苏轼画像中,哪些更接近当年的原貌?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的苏轼形象
北宋乔仲常根据《后赤壁赋》绘制的东坡像,这幅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在这幅画中,乔仲常根据苏东坡的《后赤壁赋》文字内容,详细描绘了东坡的六段活动。画中东坡形貌大小不一,笔墨简练。这幅画卷后也有北宋宣和五年(1123)八月七日的赵德麟的题跋。苏东坡是1101年离世,从题跋看,这幅画最迟作于他逝世22年后。
乔仲常生平不详,只知他擅长画人物道释故事,其笔法技法均师从李公麟。李公麟是苏东坡的好朋友,曾为苏东坡画过多幅画像。作为同时代人,乔仲常有可能见过李公麟画的苏轼像,甚至见过苏轼本人。因此,中国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邵晓峰说:“我认为北宋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中的东坡形象最为可信。”
然而《后赤壁赋图》毕竟是一幅山水画,里面“苏轼”只是点缀画面的装饰,毕竟不是人物画像,细节欠奉。
叶衍兰绘《历代文苑像传》中的苏轼
《历代文苑像传》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9)摹绘,里面的苏轼细致逼真,得到不少“苏迷”认可。叶恭绰曾说,《像传》“取诸家传神像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谈到这幅画像时,也认为是精心临摹的创作,但范本就已无从考据了。
对照文字史料,这款画作中的苏轼右鬓没有黑痣,似乎证明所据的范本年代不是最早的。
朱鹤年临李公麟《扶杖醉坐图》
《扶杖醉坐图》中苏轼眉疏目朗,右侧太阳穴有三点黑痣,颧骨高耸,胡须稀少。他左手持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现代学者考证,该画是由清代画家朱鹤年受翁方纲之请临摹。毫无疑问,这画令人想起黄庭坚点评的那幅李公麟名作。
朱万章就认为:李公麟所创作的东坡《扶杖醉坐图》被当下学界普遍认为最像苏轼本人的画像。虽然李公麟所作的原画目前已经失传,但朱鹤年极有可能见过原作(或接近原作的摹本),所以他的摹本成为极其珍贵的资料。
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这幅《扶杖醉坐图》是最接近苏轼真实面貌的绘画。
撰文:新快报记者 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