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逃生缓降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官网挂出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意见的公告。
为提升广州市商品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指引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鼓励设置阳台高楼逃生缓降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套内减少相邻房间之间的承重墙……这些措施或贴近现实生活,或顾及未来科技场景。
关键词:安全
鼓励在阳台
设置逃生缓降器
安全方面,指引提出,打造全域风险防控体系。其中,住宅套内应配备烟感报警器,且宜与社区应急单元联通;厨房应设置燃气漏气报警设施和联动的紧急切断阀、自闭阀,交付的燃气灶应具有熄火保护自动关闭阀门的功能。鼓励在阳台等位置设置垂直逃生通道或高楼逃生缓降器等应急逃生设施。鼓励住区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紧急救援设施,并接入AED网络,构建住区应急圈。
完善居住防涝防浸措施。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卫生间、厨房、外墙、屋面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保修期宜延长至10年;采用装配式整体卫生间的,其防水保修期应不低于10年。应购买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作为质量风险保障。
规范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设施。应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地,宜设置防晒、防雨顶棚,与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6m;停车区域应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并按中危险等级配置灭火器。住宅电梯应配置电动自行车监控报警装置,并与电梯运行联动,避免电动自行车进入住宅楼层。
关键词:舒适
套内减少相邻房间的承重墙
营造宜人舒适空间。住宅的起居室(厅)开间净宽不宜小于3.1米,主卧开间净宽不宜小于2.8 米,次卧开间净宽不宜小于 2.5 米。
打造全龄友好适变空间。鼓励套内减少相邻房间之间的承重墙,满足家庭对空间灵活可变的需求,后续改造不得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提升室内采光通风环境。户内宜实现自然对流通风。应全屋交付空调,且应预留新风系统安装条件,鼓励交付中央空调、新风系统。
提高居住声环境品质。分户楼板应采用减振垫、隔声涂料等隔声措施,减少撞击噪音;与住宅相邻的振动设备机房应采用浮筑楼板等隔音措施。分户墙厚度应不小于200mm,贴邻电梯的起居室隔墙应设置双墙。卧室、起居室应采用隔声节能效果不低于6+12a+6规格的充氩气中空Low-E玻璃外窗或断桥铝合金中空Low-E玻璃外窗,临近噪声源区域应进一步提高外窗隔音性能。离的独立空间设计,厕位区独立排风避免异味扩散实现干湿分离,适应多代同堂家庭的错峰使用需求。
关键词:绿色
交付家电能效不低于2级
推广绿色建造与节能家电。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应不小于20%。厨房、卫生间应集成配置柜体和厨卫设施,预留洗碗机、净水器、热水器等设备设施的安装条件。交付的家电设备、照明灯具,能效等级标准应不低于2级,宜优先采用1级能效产品。宜配置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制备生活热水,鼓励全屋电气化。宜设置可调遮阳装置,降低制冷能耗。
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建筑屋顶、停车棚等部位设置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作为住区的可再生能源。住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50米。
营造适地性建筑景观特色。园林绿化植物的选用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适应广州气候的乡土树种。
关键词:智慧
鼓励设置
无人机和机器人
鼓励设置生活用水水质、空气质量等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室内水质、气温湿度、PM2.5、二氧化碳浓度等主要指标和数据,并与智能门窗、新风系统及空调等家电设备实现联动调控。
提倡智能家居与装修一体化。建设住区多维安防系统。住区应配置智慧住区系统及非接触式智能门禁系统,严控人员出入;应全域部署视频监控,数据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实时监测异常开启与入侵行为,宜联动社区安防报警平台;应安装高空抛物监测系统,且应全覆盖含建筑出入口、人行通道及活动场地上方的立面开口,实现轨迹捕捉与溯源定位功能。
探索未来智慧人居。鼓励设置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融入新兴人工智能的新兴服务设备。宜在住区室外空间预留无人机及无人飞行器停机坪和升降空间条件,宜设置智能快递柜、无障碍配送通道、服务机器人停放和充电区域等基础设施,鼓励提供无人机物流服务、机器人配送服务、机器人巡更等智能化服务。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