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丘比特、“海盗”、阿格里巴……曾经在西方美术史教科书中出现的经典题材作品,让人意外地在广州一并亮相。
日前,由广东省博物馆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罗马帝国的艺术——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的展厅三开展,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审美创造和技艺掌握方面的卓越才华。
1
六大单元重现古罗马文明的辉煌与繁荣
日前的一个下午,广州11区高温橙色预警生效,但当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来到广东省博物馆时,酷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热爱观展的人们。不少家长顶着烈日,趁暑假带上孩子一起参观难得的海外大展。
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主办方对本次“罗马帝国的艺术”还作了细心的安排,为每一位参观的观众预备了电子导览。详细地为观众解读本次大展的历史文化与艺术赏读。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展览通过六大单元重现古罗马文明的辉煌与繁荣:艺术语言、肖像、宴色彩、风尚、宴饮和技术,展品涵盖雕塑、湿壁画、银器、玻璃器等多个艺术门类。
在艺术语言的展览区域,雕塑《沉睡中的丘比特》引人注目。一个背后长有翅膀的婴孩屈起一条腿,支撑着手肘,额头搭在手肘上闭目安睡。丘比特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沉睡中的丘比特的形象,将其纯真无邪与柔美温婉的特质展露无遗。古罗马时期的作品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自我表现方式:神祇、英雄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维纳斯的诞生》雕塑虽然体量不大,但足以引起观众驻足观赏,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须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她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之美的象征。这一件雕塑与《米洛斯的维纳斯》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雕塑家的技艺还是维纳斯的体态,都足以让其成为难得的经典。
另一件雕塑,则勾起了不少曾有过美术学习经历的人的记忆,那件《伪塞内卡雕像》由于其描绘的苍老干瘦特点,在国内一直被戏称为“海盗”,几乎每位美术考生在艺考之前的基础训练中,都曾画过这件雕像的素描,它具有清晰的轮廓和丰富的细节,对于美术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绝佳的临摹与绘画对象,成为绘画学习的经典范本之一。
2
淡化个性特征,强调庄严与高贵
据介绍,在成为罗马帝国之前,古罗马文明就展现出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源于地理的多样性,更得益于一种全新的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通过具有远见的艺术创造和艺术生产,这种认同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
罗马帝国艺术语言的显著变革首先出现在肖像艺术之中。在展厅有这么一件雕塑作品:这个人物有着卷曲的头发和胡须,眼神坚定沉静,嘴角微向下,脸颊和眼角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他是《马克·奥勒留》,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雕塑家打破了过去的传统,不仅展现了这位统治者沧桑的外表,而且捕捉到了他的灵魂,将他内心的思考、忧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古希腊式肖像艺术强调理想化的人物和追求完美身体比例,而古罗马艺术在罗马帝国之前则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时期后,肖像艺术发生了转变。奥古斯都本人倡导一种理性化的肖像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淡化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强调人物的庄严与高贵。
3
色彩承载了更深层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本次“罗马帝国的艺术”展中,还有一点与众不同,在探讨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时,人们往往首先关注那些以白色大理石为材质、形态庄重的雕塑,或者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单色建筑遗迹。这种关注重点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观念:即这一时期的艺术似乎仅仅崇尚“高贵的单纯,静默的伟大”,从而忽略了色彩这一至关重要的元素。然而事实却是,古代世界是通过色彩与我们对话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古罗马的艺术世界,都存在色彩这一关键性的核心因素。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色彩在古代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远超一般认知,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艺术效果,还承载了更深层的文化象征意义。在罗马帝国时期,色彩不仅被用于墙体表面或马赛克镶嵌画这种直观的平面图像,它还被用于装饰雕塑。色彩让这些雕塑变得栩栩如生,凸显其功能性,并使其活跃在日常生活空间中。
原来,在罗马帝国时期,色彩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艺术效果,还承载了更深层的文化象征意义。红色、黄色和蓝色是罗马帝国最常见的三种色系。红色热烈而奔放的特性往往与权威紧密相连;代表阳光、温暖和希望的黄色常被用于描绘神话场景以及人物形象;寓意着宁静、深邃与和平的蓝色常被用于描绘天空、海洋等自然元素以及神话中的神祇和英雄人物。展厅中《忒修斯与阿里阿德涅》的湿壁画就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了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和情感:以暖黄色为背景色,忒修斯身上采用红色,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关于爱情、勇敢的故事。
■文/图: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蔡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