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径、儿童娱乐场所、 家门口的亲子阅读区一一建成,推动儿童参与社会治理
近年来,广州一直致力于创建儿童友好城市。2021年,广州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2022年,广州入选全国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同年,《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式印发。今年5月23日,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儿童友好街道(镇)建设指引》。根据建设目标,到2025年,广州将建成一批儿童友好示范区、儿童友好示范街道(镇)及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村)。
目前,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进展如何了?广州有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白云、增城、越秀、天河四区发现,安全温馨的儿童友好径、童趣十足的儿童娱乐场所、家门口的亲子阅读区……在广州各区,一个个适儿化改造项目已经陆续完成。“我们要推出‘广州模式’。”广州妇女学研究会会长刘云如是说。
适儿化改造: 高架桥底建成儿童友好公园
广州市内高架桥林立,位于白云区三元里街道三元里东约社区的高架桥底下区域,如今变成了儿童友好公园。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这里发现,在立柱和桥底面,呈现着“饮早茶”“南国醒狮”“粤语方言”“三元里景点”等墙画,还有儿童蹦床、儿童钻洞、儿童滑梯等设施。这个桥底休闲公园实际上是街坊运动区、儿童乐园、文化展示点三合一,它还有静谧的书法角、活力四射的广场舞空间等。
“一个适合儿童活动的地方,也适合所有人生活的地方。”白云区妇女联合会主席罗东芳指出,白云区坚持儿童优先发展理念,聚焦一米视角,将存量变流量,将生态效益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儿童互动设施的功能与魅力,让桥底的“风景线”更加鲜活动人。
而在越秀区,二沙岛的运动公园增加了不少儿童友好建设项目,包括母婴室、护童岗、儿童游乐场、小豆丁停车场、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小火车、小小议事员工作站等。“我们在原有成人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添置了儿童活动设施,尤其适合亲子家庭的需要,既节省了成本,也让一家人可以一起使用。”越秀区妇联主席王燕玲介绍。
儿童参与社会治理
是“广州模式”最大亮点
事实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并不仅仅是建设供儿童“玩”的设施。“广州在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最大的特色也是最鲜明的特色是儿童参与。儿童通过参与系列活动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在‘儿童真正参与到城市建设、发挥小主人公的作用’这一方面,广州是遥遥领先的。”罗东芳说。
在护苗乐园·三元里街未成年人保护基地,新快报记者看到了“模拟法庭”“护苗阅读区”“科技互动”“园林创梦“等项目,诠释着生命安全、权益保护、绿色环保和奋斗梦想等儿童教育理念。据介绍,该基地两年来已开展60余场模拟法庭活动,成为孩子们了解法律、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场所。
正值暑假,广州市新儿童活动中心挤满了欢声笑语的小朋友。该中心位于广州旧机场片区,配备了丰富的航空航天主题现代化设施、广府人家、红色之旅、南国红豆大戏台、丝路航海家、爷爷奶奶的童年游戏、创梦机器人等,形成了自然+人文+艺术+科技一体化的儿童服务综合体。据介绍,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先进的设施,还能通过“小主人论坛”和“羊城小市长”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培养责任感。
“我们围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成长空间、发展环境、权益保障五个维度,擦亮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片。倾听儿童的声音,让儿童更好地参与城市建设,感受城市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主任严兰云表示,让儿童参与社会治理,以儿童视觉赋能城市建设,是“广州模式”最大的亮点。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让社区微改造有了新抓手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看到青少年在新改造的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风景如画的河道旁嬉戏玩水。记者了解到,瓜岭村积极推进适儿化改造,通过整合村庄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重新利用闲置的集体房屋,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和集市广场。同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旧祠堂进行了精心修葺和利用,并将其改造成家长学校和妇女儿童之家等儿童友好的活动空间。还引入了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广府非遗研学活动。
越秀区白云街筑南社区被确定为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白云街立足儿童服务,以“空间全覆盖、时间全覆盖、规模全覆盖、单位组织全覆盖、项目全覆盖”五个全覆盖构建儿童友好街区格局,建成白云街儿童友好社区、最美上学路、街道儿童发展中心、社区儿童小公园等。
白云街党建办主任江国超介绍,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让白云街的社区微改造有了新的抓手。以筑南社区辖内的越秀区启智学校为例,在该校增设了无障碍设施和“童真画廊”,关爱特殊儿童。“我们正积极推进毕业生手工作坊项目,探索以新方法帮助特殊儿童。”江国超透露,白云街已拿出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公共物业,计划通过与轻餐饮结合,为一些特殊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可能。
儿童友好社区就在家门口
资源向社会开放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内的一些儿童友好社区,不仅服务好所在社区的儿童,也向全市的儿童开放资源。
在天河区车陂街旭景社区有“家门口的博物馆、图书馆”。社区居委会主任郭艳红介绍:“暑假里,我们组织孩子们开展走读活动,用摄影的方式拍好天河、拍好车陂。”
值得一提的是,在旭景社区辖内的“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是广州市首个以龙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同时也是首个村级筹建并结合党群服务的文化中心。“我们开展‘小龙人’培训课、爷爷奶奶一堂课,成立青少年小河长巡河志愿队、‘车陂童游’小导赏员队,培养儿童文化自信与环保之心。”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说,这些活动向广州所有小朋友开放,向社会开放家门口的资源。天河区妇联主席蔡进则表示,天河区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进行天河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除了要有高标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更要做好各种儿童友好设施和项目的运营推广。街道可以因地制宜融合各方资源,社区可以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将儿童服务向文商旅方面发力,发展儿童友好城市的全民全域的亲子经济。”在天河区儿童友好城巿建设交流会上,广州妇女学研究会会长刘云如是说。
专家视点
“一米高度看世界”理念
要落实得更精微化
“近年来,我们组织儿童观察团,以‘一米视角看增城’的活动加强儿童参与城市建设;打造‘增城妈妈’家政品牌赋能生育妇女重返工作岗位,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增城区妇联主席张梦丽如是说。
事实上,专家们在评价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一事时,常常提到“一米视角”“一米高度”,即以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处理问题。
广东省社会心理学秘书长路红教授则认为,在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中,需要把“一米高度看世界”的理念,落实得更加科学化、精微化,比如墙角的包边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效避免磕碰;游乐场的游乐设施要注意张贴指示牌,提供明确的使用方法、功能及使用范围的指引。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海燕则认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要对标联合国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标准,与国际接轨。她介绍,2018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对应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提出保障权利的规划措施。“广州作为我国第一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示范区,希望能总结出经验,推出‘广州模式’。”她说。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杨云则建议设施和项目都要有更新性、信息化和参与度,“让孩子们保持新鲜感,尤其是能参与到智造时代的互动中”。
经典案例
“小市长”建议推广垃圾分类
“大市长”虚心接受迅速落实
“希望能增设红绿灯、行人过街请求按钮。”“我提议广州各社区应配备足够的儿童活动空间,并邀请儿童参与设计,让儿童更多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治理中来。”这些都是在历届“羊城小市长”评选中,小选手们提出的建议。
据介绍,1996年,以“我为建设广州献一计”为主题的首届“羊城小市长”系列活动启动,此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历经二十八载十四届,“羊城小市长”系列活动先后产生了115名“羊城小市长”和1名“友谊小市长”。选手们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调查访谈、讨论交流等形式,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七届“羊城小市长”黄思嘉在2010年大市长接见小市长的座谈会上,向市领导提出希望推广垃圾分类。该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广州市城管委为此专门成立全国第一个正处级建制部门——分类处。如今,垃圾分类已在广州全面推广实施。
该评选活动目的是让广大中小学生以小主人翁的精神,参政议政、关注环保、关爱身边人、关心社会事,从小养成“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良好品德。该评选活动已经从一个小小的比赛发展为如今在市内中小学极具号召力的大型赛事。
“28年来,‘羊城小市长’系列活动以‘德为先、才为主、艺为辅’为选拔标准,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主任严兰云表示。
他山之石
站在儿童角度谋发展
为城市带来更多活力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全球性行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旨在推动全球各地更好地把儿童福祉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和治理中,越来越重视儿童友好的理念。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截至2022年8月,“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已被57个国家的3000多个城市采用。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不仅体现出对儿童成长需求的重视,而且为城市带来更多活力和创新力。
英国伦敦
让孩子接触可控的风险
在英国威尔士戴安娜王妃纪念游乐场外张贴有一张告示,上面写着“这个公园会有意地提供一些风险,使孩子们能够在可控的游戏环境中培养风险意识,而不是在不受控制和没有规则的世界里承受类似的风险。”这里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开放式游戏选择,其中有一艘全尺寸的木制海盗船,作为孩子们的攀爬区域,周围是沙子,可供孩子们在其中玩耍。
德国慕尼黑
“孩子城”内孩子当家
德国慕尼黑的奥林匹亚公园里有个奇妙的“城中城”,又名“小慕尼黑市”,孩子们在这个城市当家作主,父母只能作为访客通过“签证”进入城市最多一小时,且不能干涉孩子们的活动。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是7岁至15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城”是在慕尼黑市政府的主导下仿照真实的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所规划出来的,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市长、记者、厨师等不同身份的人。
丹麦比隆
由儿童决定乐高的玩法
丹麦比隆市是乐高积木的诞生地,孩子们可以尽兴玩耍的地方很多:有占地面积达45公顷的乐高乐园,还有水上乐园、自然与野生动物区、雕塑公园等。比隆市还建立了“儿童之都小组”,由9名中小学生代表组成,以儿童的视角参与制定政策,其中之一就是由他们决定乐高的玩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梁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