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摆金镇摆金村冗章寨创新实行“房长制”,实现“房长治”;源于岗度镇龙泉村的26℃温馨港湾,从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入手推进乡村治理,成功经验已推广至全县12个镇街……“房长制”、26℃温馨港湾等正成为惠水县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建设和美乡村、移风易俗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日前,新快报贵州报道组深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采访,实地了解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下称“粤黔协作惠水小组”)联合惠水县委、县政府,从乡村治理入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摆金村
房长管房 带领村民走“正轨”
在惠水,说起乡村和美,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要算摆金村冗章寨(自然村)的“房长制”。
摆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天森介绍说,以前的冗章寨也存在民风、脏乱差等治理堵点,曾因为争塘取水灌溉等情况引发过不少吵闹、打架情况。2018年,在上级部门和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冗章寨发动全寨六个家房(一般以有三至五代血缘关系的所有家庭户为一个家房)各推选出一名有威望、为人正直、有公益心的年轻人当房长,吴天森任第一届总房长,大家共同商议、处理村寨发展与基层治理事宜。
配合房长制,冗章寨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了红白榜,由房长管好大家房。村规民约规定要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不准在邻里间拨弄是非、造谣诽谤、恶语伤人以及施用暴力,不准参与聚众赌博、打架斗殴,否则将上白榜公示。乐于助人、诚心为村做事,勤劳耕耘、创业有道等人则可上红榜表彰。每年遇到重大节日,村里都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这时,村里有威望的长辈都会站出来,奉劝年轻人不要参与赌博,不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要走“正轨”,否则会当众批评,上白榜公示。
以德服人 大事小情有商有量
房长制的实行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好评和支持。“实行‘房长制’后 ,我们寨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吴天兵开心地说,这几年,冗章寨卫生变好了,邻里也很少发生口角。最大的体会是,遇到红白事,大家的压力大大减轻了。
以前,冗章寨的红白事存在严重的大操大办情况。嫁娶彩礼高的要十七八万元,遇到有人过世,每家每户都要帮忙招待逝者家庭的亲朋好友,负担严重。“房长制”通过移风易俗,约定嫁娶最高不超过8万元。同时设立了家族基金会,约定每有村民过世,每户出资250元,其中200元用来统一办丧事,另外50元用于村里统一奖学等支出,此举既减轻了村民的负担,又推动村里公益事业的发展。村里红白事摆酒,轮值房长还会控制总体规模,避免铺张浪费。
现任总房长吴天雄告诉记者,在冗章寨每位房长要轮值三个月,都是义务服务,作为激励,当过房长的村民可以进入族谱。房长和总房长讲究以德服人,平时要协助村委会处理大小事务。比如寨里的梯田容易干旱,需要轮流灌溉后才能种庄稼,最近,总房长和房长每天都去帮忙协调,村民们再也不用争抢灌溉了,不但庄稼长得好,邻里之间也更和睦了。
在邻里关系方面,房长内部会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进行统一调处,对于较难处理的大矛盾,则由总房长组织房长开会研究后商处,慢慢地,冗章寨做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村。
目前,冗章房长制模式已引起了粤黔协作惠水小组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挂点帮扶摆金村的惠水县人民法院也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确保“房长制”在依法治理前提下有序运行。在摆金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房长制”模式正逐步被推广到条件成熟的其他村。
“三治”融合 大大提升村民“三感”
聚焦治理难题,摆金村全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除了“房长制”,该村还推出以“老陈调解”为代表的社区调解,在遇到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在婚姻家庭、损害赔偿方面,尽力劝导当事人有话好好说、有事细细谈、有理慢慢讲,做到矛盾解决到位、法律解释到位、积怨解气到位。
在惠水县人民法院的挂点帮扶下,摆金村还通过26℃温馨港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运用模拟法庭、巡回法庭、观看宣传片等方式对村里的孩子进行普法,教育孩子远离校园欺凌、骑车“炸街”扰民等行为。
和美才能生财,摆金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团结一心发展经济。村集体以共赢的方式向村民流转了325亩土地,引入公司发展西洋菜种植。吴天森介绍说,租地村民不但有每亩700元地租,还能按一定比例享受产业分红。“村民有了收益,就可以放心外出工作了”。在各方努力下,摆金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龙泉村
“小手拉大手” 潜移默化改变观念
“26℃温馨港湾”,起源于岗度镇龙泉村的“26℃童心岗湾”。26℃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代表着对留守儿童、老人等群体的关爱。
当下正值暑假高峰,在龙泉村的26℃童心岗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唐昌兰小朋友正和小伙伴在这里画画,一旁还有村干部在辅导、看管。唐昌兰告诉记者,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带,这里是她和小朋友们玩乐、学习的乐园。
刘正鑫曾是挂点龙泉村多年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是26℃童心岗湾的发起者。她告诉记者,以前龙泉村存在卫生环境差、民风难管等堵点,因为群众不配合,甚至开一次群众大会都有困难。为了改变现状,刘正鑫决定从娃娃抓起,从环境卫生抓起,每周开展一次大扫除,她会奖励参与的学生零食,并把他们的名字发给所在学校,通过大广播表扬。
这些举动让孩子们都特别开心,更加主动参与清洁卫生。孩子的改变,让大人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慢慢地,通过小手拉大手,很多村民也自觉加入了环境整治的行列。
“有温度”治理 在惠水全县得到推广
为了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龙泉村还发动村干部以及外面的资源,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上兴趣班,开展安全教育等,村里的广播室也由孩子当主角广播。
“以前这里的孩子很多还未成年就开着摩托车去‘炸街’,经过我们的教育,这种现象都少了很多。”刘正鑫说,通过26℃童心岗湾和平时工作的感化,村民们改变很大,现在不但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邻里之间也变得更和睦了。慢慢地,家长们也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过来看书、跳芦笙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大家都很支持村里的工作。”村民唐小四告诉记者,他家里五个孩子每天都喜欢到26℃童心岗湾去。
刘正鑫开心地告诉记者,在粤黔协作惠水小组和县委的支持指导下,村里最近开设了便民积分超市,微盈利将用来奖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和关爱留守儿童。在村委会二楼,一个便民食堂已经建好,近期将开始运营。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26℃温馨港湾”模式已在惠水全县推广,12个镇街建设了33个“26℃温馨港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真正成为乡村“有温度”的治理新模式。
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县小组组长、广州市荔湾区援派干部,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凌波表示,26℃温馨港湾为解决农村家庭特别是脱贫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了保障,让留守儿童能够在这里茁壮成长,新一轮粤黔协作惠水小组将紧密关注、积极支持,全面助力26℃温馨港湾成为惠水社会治理的名片。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曾丽娇 杨水源 冯盘艳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校对:吴习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