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稻种资源是水稻农业科学原始创新、育种及其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性资源。9月22日,在我国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广州)(以下简称“稻圃”)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试验基地组织开展了以“稻种资源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为特色主题的稻种资源科普开放日。全天累计参与活动的来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师生,以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研骨干等单位的企业人员合共超过160名。
开放日活动现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司徒志谋充分肯定了稻种资源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对于加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促进稻种资源高效利用和推动种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殷切希望对稻种资源精深鉴评等工作加大投入,促进种质资源优势不断向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
随后,稻圃专家带领大家参观野生稻资源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外引野生稻保存区,通过语音播报详细介绍了4个野生稻资源保存区野生稻资源数量、来源与特征特性等相关内容,同时稻圃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并解答参观人员的提问。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观看稻种资源宣传片,并介绍了近百年来广东省四代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及各级职能部门在野生稻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提高大家对野生稻重要性的认识。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主任李晨研究员作了《广东稻种资源研究概况》的讲座报告,为现场参加活动人员详细介绍了广东省在稻种资源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尤其介绍了近年来稻种资源在多组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同时对未来稻种资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为使参加活动的人员切身体会稻种资源的重要性,稻圃的依托管理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精心挑选了几个近年育成且在生产上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美香占2号、19香、南晶香占、粤香430和象竹香丝苗)进行现场食味品鉴。活动现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何秀英研究员从米饭的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等5个方面对稻米品鉴流程进行详细介绍和评价,大家根据自己对大米的评价,从5个优质稻米中找出最优质稻米。
野生稻种质资源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热闹开启,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掌握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了野生稻资源保护利用成效。现场扫码参与答题,答题正确率最高且用时最短的10位参赛人员每人获得一本《广东特色稻种资源》书籍,排名第11-30位的参赛人员每人获得一包1斤真空包装的象竹香丝苗大米。该环节得到许多参与者的积极响应。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稻种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因宝库,尤其是野生稻资源,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其原生境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濒临灭绝,加之栽培稻育种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保护对不良环境具有抗性的野生稻和多样性丰富的地方稻种资源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本次中国农民丰收节,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广州)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的成功举办只是一个节点,稻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研究工作也将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