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冠脉造影检查快速判断病因、手术植入支架解除血管堵塞……日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一名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的50多岁患者,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医院援黔专家、惠水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林海真副主任医师的主导抢救下,快速转危为安。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粤黔医疗协作的推动下,惠水县人民医院介入中心已于今年5月2日正式启用,惠水群众遇到心脑血管急危重症,再也不用舍近求远到五六十公里外的贵阳抢救了!为了培养好当地独当一面的人才,林海真主动延期援黔。“目前的重点是做好当地的医护人员传帮带,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心血管团队,把技术好好传下去。”林海真表示。
勇挑重担,开展新技术,协助组建介入中心
心血管疾病是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的常见病,但是对于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专业的医学技术支撑。此前,因为缺乏设备和技术,惠水当地群众遇到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都要送到五六十公里外的贵阳市抢救,一个小时的车程增加了抢救患者的风险。
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的推动下,今年4月,林海真从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医院来到了惠水县人民医院,协助医院创建了介入中心,开展了惠水县人民医院首例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手术。今年5月2日,惠水县人民医院介入中心正式启用,成为医院学科重点建设的科室,配备十几名专业医师和护理人员以及DSA血管造影仪器、血管内超声高压注射器、麻醉呼吸机、多导生理记录仪、除颤仪等设备,具备了开展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介入手术治疗水平。
妙手回春,心血管病人转危为安
作为援黔医疗专家,林海真发挥着主导和传承双重角色,一方面用精湛的医术推动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能力迈上新台阶,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
日前,惠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紧急接诊一名50多岁男性患者,症状危急:胸闷、呼吸困难,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林海真亲自指挥抢救,根据病情初步判断其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经过积极救治,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症状明显缓解。为了彻底解决危机,林海真指导立即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狭窄40%,远段弥漫性狭窄80%,右冠近段内膜不光滑,中段节段性狭窄约99%,可见血栓影。医患沟通后,通过介入手术在其右冠中段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回旋支则择期治疗。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无不适,安全返回病房。经过这一系列紧急而有效的救治措施,患者转危为安。
此次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只是众多成功抢救中的缩影。在林海真的带领下,惠水县人民医院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短短几个月已实现了质的飞跃。近日,一名80多岁的患者出现胸主动脉夹层症状,这种疾病犹如定时炸弹,哪怕是年轻人都很危险,最好的方式是手术,在家属未能明确决定前,最终林海真和科室的医生护士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据心率血压及时调整诊疗方案,经过一星期的努力,终于稳定了病情,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打好了基础。
以往,面对较为复杂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惠水县人民医院往往需要将患者上转至省、州级医院进行治疗,如今,患者足不出县就能第一时间及时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
授人以渔,延期帮扶,让技术在惠水传承下去
林海真精湛的医术和帮扶情怀,激发了科室的医生护士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热情。“跟胸痛中心、介入中心相关的大课小课都开展起来了。科室还会定期派医护人员到贵州省人民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提高诊疗技能和经验。”林海真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科室的重点是“授人以渔”,即培养人才,手把手教会医生熟悉使用器械医疗设备和掌握手术技巧。除了本科室的医护人员,他还通过惠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对13个乡镇、社区卫生中心连线进行网络培训,不时下乡义诊、普及健康知识。
而为了培养好人才,他在原本半年的粤黔任务到期后又主动延期了半年,“科室刚起步还不成熟,还需要继续帮扶,这时候撤走就等于半途而废了。”林海真说,要把好的技术在惠水传承下去,让介入中心成为当地医院的重点专科,造福惠水人民。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