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肌骨亲兄弟,相伴一辈子……”富有节奏感的乐韵伴随生动、有力的《肌骨拳腿功》和《肌骨拉伸功》,具有舒展筋骨功效的创新筋骨操在台上精彩展示。据了解,10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教授团队“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台上的展示,是项目的其中一个内容。
据了解,“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项目是针对解决都市人久坐、姿势不良等“动静失衡”带来的肌骨疼痛问题发起的研究。近日,许学猛教授分享了获奖项目的始创过程以及科普经验。
防治“慢性肌骨疼痛”,科普发挥大作用
许学猛教授深耕于中医骨科,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他的患者当中除了罹患疑难杂症,还有不少慢性肌骨疼痛的都市白领。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是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3个月的疼痛。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33%的人口患有肌肉骨骼疾病,中国患有慢性疼痛的人群同样庞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中提到,约1亿中国人面临慢性疼痛的困扰。
“‘动静失衡’问题是当下的流行病,患者多见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办公,沉迷电子产品,长时间久坐以及不良姿势等。”许学猛教授不断梳理过去研究认为,很多慢性疼痛归根到底,就是缺乏锻炼。研究发现康复锻炼的关键技术在于科学训练、本体感觉和稳定性,可以开展反向运动,重塑平衡。
“运动锻炼是肌骨健康最好的干预方法,”许学猛教授表示,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必须恰当、科学、规范,锻炼不当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科研经验转化为创新科普倡导“肌骨同治”
许学猛发现,当前迫切需要自我防治的科普教育体系,防治关键在于重视健康管理、纠正不良姿势、恰当运动实现动静结合等来养成良好的健康方式,因此,科普宣传是提升大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他还告诉新快报记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有一支肌骨健康科普创客团队,过去10多年来,坚持不懈构建“有效自我防治的科普教育体系”,全面系统地开展“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研究”:一方面把科普研究有机融入肌骨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展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科普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画科普、演科普、写科普、唱科普、练功操创新科普形式,把医学与美术、音乐、武术、文学完美结合、跨界创新,原创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我们自己设计logo、为科普插画《肌骨健康》绘画卡通IP形象、自己填词写曲谱写筋骨操的音乐和口诀,并利用医院全媒体推送短视频、科普文章,和原创科普插画,总浏览量超1200万人次,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其实,除此之外,众多视频录制中,许学猛亲自演示、解说动作要领;他还带着团队自创自演科普剧本《无不舒服》,以舞台剧表演形式,讲好肌骨健康故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也获得了第四届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
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让筋骨“舒服之道”惠及群众
除了线上科普视频传播广泛,线下活动精彩。许学猛教授,积极线下开展科普活动,用说、唱、动结合创新科普演讲方式,上机关、进学校、去公园,让群众在歌声中接受健康知识,现场示范肌肉康复操,与群众互动,常常是围着一大圈人,气氛热烈。许学猛亦因此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民科学素质先进个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普影响力人物奖、中国好医生等殊荣11项。
科普的队伍越大,为老百姓普及的科学知识面就越广。据介绍,目前许学猛教授团队已经创建了4个肌骨健康非遗工作站和4个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致力于高水平科普与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国内肌骨健康科普已汇集了全国21个民族157医院500多名权威专家进行肌骨健康科普推广交流,并把科普研究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近100场,打造高水平科普,项目“肌肉训练、锻炼功法”研究方案在9省、19家医院21万多人次应用,推广单位业务量平均增幅达50%,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据悉,目前在中医界形成了“肌骨非遗”学术流派,已超百年历史完成了五代传承,共160人。2019年许学猛成功将“肌骨同治疗法”申报为广州市“非遗”项目名录,其本人2020年被确定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入选广东省第八批“非遗”。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 粤卫信 李朝 金小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