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著名的一款点心,老婆饼可谓声名远播。不过除了“老婆饼没有老婆”的调侃外,这款点心背后还有哪些故事?它从哪里来的?它引人关注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老婆饼的名字,百年前就很多人想知道
其实对于老婆饼名字的好奇,自它在市场上出现就一直受人关注。
1932年4月,一位署名“桃园馆主”的人就在报纸上撰文,道出食饼者的疑惑:饼之名,繁而且多矣。即以中秋月饼一项而论,亦不下百数十种,此外如杏仁饼、马蹄饼等不知凡几。然各种饼饵,非以原料为名,即以象形称之,惟潮州有老婆饼者,斯诚饼名中之别开生面者也,老婆,“妻”之代名词也,然而,制饼者何特以老婆名之?其取义为何?鲜有知其底蕴者。
这位“桃园馆主”在一次茶肆聚会中,向一位友人打探老婆饼得名的原因。友人的回答,也被记录下来:
潮州有某甲,即老婆饼之首先制造者,年二十而娶。夫妻间爱情甚笃,及后家道中落,室如悬罄,甚至瓮无隔宿之粮。甲无法营生,幸妻尚贤淑,能守妇道,与乃夫同甘苦,不萌歧念。一夕,甲谓妻曰:“我俩自结缡后,家道日衰,不图至今一贫如洗,日且两餐不继。长此以往,能免不至饿殍者几稀?然而,吾因非营生乏术者,所乏者资本耳。兹思得一法,欲将尔暂时鬻诸友人,只取值百五十元,将此银以营业,并与友人订明,如于可能时,将尔赎还。倘不幸亏本,则尔亦不致同归饿殍,吾虽为乞为丐,亦所不计也。如苍者,不靳吾俩情缘,营业起色,重圆好梦,岂不胜今日同陷困阱耶?”妻闻言,亟是之,惟两人爱情浓厚,遽尔分离,难免肝肠寸断矣!
无何,甲果实行,将妻暂鬻于友,得银百余元,归谋营生法。适是时潮州制饼者,获利颇厚,甲遂决计制饼,惟仍思另制一种与常饼不同者,以享特利。于是日夜焦思,制饼之法已获,苦无以名之,忽忆发妻,泪涔涔下,既而,悟曰:“此饼曷以吾妻名之?盖资本由吾妻牺牲得来,名之亦可以永志勿忘也。”于是遂名其饼曰“老婆饼”。未几,甲果运转鸿钧,获利至数倍,遂将其妻赎回,营业亦蒸蒸日上。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潮州有个人,也就是老婆饼的最初制造者,二十岁的时候就结了婚。夫妻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可后来家境逐渐衰败,家里穷得一无所有,甚至连第二天的口粮都没有。这人没办法维持生计,幸亏他的妻子还算贤惠淑德,能坚守妇道,和丈夫同甘共苦,没有产生过别的念头。
一天晚上,这人对妻子说:“咱们自从结婚以后,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没想到如今穷到这个地步,一天连两顿饭都吃不上。长此以往,恐怕很难不被饿死啊。不过,我并不是没有谋生的办法,只是缺少本钱罢了。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想把你暂时卖给朋友,只卖一百五十元,用这笔钱去做生意,并且和朋友说好,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把你赎回来。要是不幸亏了本,那你也不至于和我一起饿死,就算我沦为乞丐,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要是老天不斩断咱们的缘分,生意有了起色,咱们能再团圆,难道不比现在一起困在这困境里强吗?”妻子听了这话,立刻就同意了,只是两人感情那么深厚,突然要分离,难免会肝肠寸断啊!
没过多久,这人真的这么做了,把妻子暂时卖给了朋友,拿到了一百多元钱,回来谋划谋生的办法。恰好当时潮州做饼的人获利颇为丰厚,这人于是决定做饼生意,只是还想着另外制作一种和普通饼不一样的饼,好获取特别的利润。于是他日日夜夜苦苦思索,做饼的方法终于找到了,却苦恼没有名字,忽然想起自己的妻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过了一会儿,他醒悟过来,说道:“这种饼为什么不用我妻子的名字来命名呢?毕竟本钱是我妻子牺牲自己换来的,用她的名字命名也可以永远铭记不忘啊。”于是就把这种饼叫做“老婆饼”。没过多久,这人果然时来运转,获利好几倍,就把妻子赎了回来,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兴旺。
这是老婆饼得名的其中一个故事,我们姑且称之为:典妻制饼说。
这个说法里有清末民初贫苦百姓中出现的比较悲惨的一个现象:典妻。典妻是指夫家一方将合法妻子典借出去,出让性的权利或生育的权利,以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形式。一般而言,出典女子与其原夫仍然具有既定的婚姻关系,但在约定期限内出典女子与承典者之间形成事实婚姻关系。
典妻并非不可能,这个故事比较不可信的地方在于:故事太过生动,细节太过丰富。某甲与妻的对话、给饼取名时的想法……竟能如此清晰,讲述者几乎要在现场目睹才可能。在这个“友人”的身份、姓名信息都没有披露的情况下,这样的细节不得不令人生疑。
据现代学者现今阶段的考究,老婆饼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他的巨著《清稗类钞》(1917年11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笔者注)中记载:广州有饼,人呼老婆饼。盖昔有一人,好食此饼,至倾其家,后鬻其妻购饼以食之也。以梁广记饼店所售者为佳。
这个说法中,男主行径就比较恶劣了:为了吃饼不惜倾家荡产,卖掉老婆。我们姑且称之为:卖妻买饼说。
这种说法,更夸张了一些。姑且不说老婆饼价格低廉,破绽还在于得名的逻辑。魏亮在《术语科普 | “老婆饼”的前世今生》就表示:从“盖昔有一人”来看,这也是典型的传说体。与前一个传说不同的是,此传说讲的并非这种饼的起源,而是“老婆饼”这个名称的来历。既然这种饼先已在售卖,就应当已经有了名称,而且从潮州传到了广州,可以说已然传布久远,即使真有那么一个人为了吃这种饼而把老婆都给卖了,“老婆饼”或许能够成为一时一地笑谈中的谑称,却难以整个让这种饼为之改名,这并不是改一个商标那么轻易的事情。
1931年,《上海画报》上有一篇名为《文公达之老婆饼谈》的文章,继续探讨老婆饼名字由来:
老婆饼本潮州名产,松脆香甜,远胜于杏仁酥,比以粤友见赠,食而甜之,顾莫悉其何所取义。意盖以为男子购此归贻细君者。昨晤文公达君,举以相询,始知不确。君本粤人,粤语较其日常所操之官话,尤为好听。君谓老婆饼有二义。相传潮州某甲,怠惰性成,不事生产,尤贪口腹,喜食甜饼,钱财既罄,初则质衣典屋,继则鬻其妻以购之。于是人以其饼乃以妻易来者,遂以老婆饼呼之。一说,甲毫无所长,不能度日。幸其妻善制饼,凡经其制成者,松脆香甜,远出名师之上。于是人争购之。甲乃市其妻之所入以为生。故往购饼者,皆曰老婆饼云。君又谓海上广东铺中所售者,远不若潮州之味佳。潮人有此贤妻,宜可以傲视他省男子也。一笑。
民国时,江西籍名记者文永誉字宝书,号公达。文公达回答有两种由来,其一与徐珂所记类似,即卖妻买饼;其二是老婆制作的饼特别好,因而得名。我们可以称之为:妻善制饼说。
这个说法来自文公达,有名有姓,似乎挺可信。然而硬伤在于文公达的说法同时有两个,两相抵触,是其一则不是其二。这说明文公达的回答还是来自道听途说,并未深加研判。
和文公达第二个说法大意相同,吕传彬的《茶食泰斗老婆饼》中,有“妻善制饼说”更加丰富的故事:
老婆饼是潮汕名食,关于它的由来,坊间有三种说法……话说广州百余年的老店“莲香楼”,点心制作精美,早已家喻户晓。其中有一师傅来自潮汕地区,有次返家省亲,带了些店内点心与家人分享。老婆吃了以后,觉得不过尔尔,还不如自己做的“冬瓜角”好吃哩!师傅一听,便央求老婆制作。但见她将一锅冬瓜敖得稀烂,撒些白糖,面粉,敖到半干不湿时,取出作馅,制成冬瓜角,再经炸制即成。成品焦黄油亮,皮酥馅滑,香甜可口,师傅吃进嘴里不禁连声叫好。为了印证所言不虚,请老婆制作一大包冬瓜角,待销假上班后,给同僚们一起品尝。那些点心师傅尝过不少美点,初见这等粗货也不当一回事,不过基于礼貌尝尝。谁知吃罢,迭声叫好,老板闻声而至,拈一只送口,也觉得格外清新。本以为他店所做,后知晓这么回事,心想此手艺不俗,乃听员工建议,依照其做法,改进用料加工,外表制成圆的,表层涂鸭蛋清,再入烘炉烤制而成,并管它叫“潮州老婆饼”。后来竟成招牌名食,从此生意独好,时时食客盈门。起初,老板嫌名字太俗,另外起个雅名,称之为“冬茸酥”,但远不如“老婆饼”有趣,遂被人们冷落。
在潮汕地区,婚娶要备糖饼。有人就认为老婆饼是娶妻要备的礼饼,因而这种饼被命名为老婆饼。这种说法可以名之为娶妻礼饼说。然而考究潮汕婚娶历史,糖食四色的内容一直在变,很难说老婆饼就是“必备之礼”。
此外,还有人认为老婆饼中的“老婆”,其实是年老的妇女的意思。老婆饼质地较软,是给年老的妇女吃的饼。这种可以称谓老妇人饼说。这种说法,要把“老婆”的含义往古旧历史上硬靠,多少有些牵强。
综上,我们已经把时下流行的说法基本集齐,分别是:
类型 | 出现时间 | 记录于 | |
a | 卖妻买饼说 | 1917年前 | 《清稗类钞》 |
b | 妻善制饼说 | 1931年 | 《上海画报》 |
c | 典妻制饼说 | 1932年 | 《民国日报》南宁版 |
d | 娶妻礼饼说 | 约1940年 | |
e | 老妇人饼说 | 不详 |
简单一分析,即可以看到: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卖妻买饼说、妻善制饼说、典妻制饼说已经在食客中间流传,而且当时人们对不同说法也难以分辨,甚至两种说法一起接受(如文公达)。
一些说法在流转中细节越来越多,如妻善制饼说加入了莲香楼、潮州师傅等元素。卖妻买饼说增加了“质衣典屋”的环节。
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没有准确来源,都是含糊其辞,如“某甲”“话说”“相传”“盖昔有一人”。所有的故事里,都有一对夫妻,老婆或贤惠能干、或遭遇不幸……他们都没有确切姓名、地点。如果历史上确有一件这样的事,那么在记录中应该会占据优势,至少会附带贬斥其他不实的说法。
此外,近些年流传的故事中,则有太多丰富生动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毫无疑问地带着明显加工润色的痕迹。
也因如此,我们不免对以上种种说法产生想法:在民间流行的绘声绘色的流传里,这个遭遇不幸的“老婆”或者贤惠的“老婆”,恐怕都是子虚乌有。
老婆饼的“亲妈”:潮汕朥饼
上面讲了老婆饼名字来由的种种说法,但都没有充足的可信依据。难道如今名扬天下的老婆饼,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降生?也未必。
追寻老婆饼的身世,应该从茶点开始。
自宋室南渡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广东渐渐被重视,而经济开发的脚步开始明显加快。庄义青在《宋代的潮州》中就表示:“两宋三百二十一年期问是潮州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潮州地方人口急遽增长、土地大规模开发,社会经济和文化起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到明清时期,潮州的经济持续繁荣,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兴盛。潮州商人逐渐崛起,形成了著名的 “潮商” 群体,他们经营广泛,也为潮州的文化与外界密切交往搭好了桥梁。
也是在明清时期,潮州地区的饮茶之风达到鼎盛,工夫茶的冲泡技艺也在此时逐渐成熟并定型,成为潮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潮州府志》记载,明朝嘉靖就有进贡茶叶的记录,可见当时潮州茶叶已有一定的产量和品质。到清朝,潮州的凤凰单丛茶等名茶通过海陆贸易通道,远销至东南亚、欧洲等地,成为潮州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
茶中的成分如咖啡碱和茶多酚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因此饮茶后特别容易饿。人们认为茶多容易伤胃,于是想到吃一些糕点来化解——潮州人把这些点心称为茶配、茶食。
陈益群在《潮汕食话》中概括:“潮汕的饼食种类花样颇多,有朥饼、五仁饼、芋泥饼、豆沙饼、腐乳饼、葱饼、宝斗饼、老婆饼、酥饺以及其他以面粉、米粉、芝麻、花生、糖等原材料制成的点心甜食。其实,它们在潮汕都只有一个角色,便是潮汕工夫茶的‘茶配’”。
再看看老婆饼的制作工艺。申请“食在广州”评价认证中,对老婆饼有这样的定义:以广东地区制作工艺和风味特色为代表,以小麦粉、冬蓉(糖瓜粒)、椰蓉、芝麻、白砂糖、食用猪油或植物油等为主要原料,利用特色工艺制成水油皮和酥心,结合秘制冬蓉馅料,后经拌料、成型、烘烤而制成。
在广东,冬瓜、椰蓉等馅料并不是稀罕之物,而酥皮的制作也不是不可外传的奥秘。
广东荣诚食品有限公司的副厂长张伯英接受采访时透露,所有酥皮类饼食的关键都在于做出层次清晰的酥皮,靠的是中式传统的包酥工艺,即是将两种性质不同的面团包在一次,而面团糅合之后又层层隔离。这两种面团,一种是水油面团,是用水、猪油和面粉混合揉制而成的,另一种是干油酥面团,只用到油脂和面粉来揉制。而包酥工艺又分成大包酥和小包酥。例如老婆饼的制作,用的就是大包酥工艺,将水油面团按成中间稍厚,边缘稍薄的圆片,把干油酥放在中心,包住后,擀成长方形薄片。如今大包酥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一张大的酥皮通过机器完成开酥、卷酥、包馅料等步骤,就能很快制作出成批量的饼食。
在当今消费者的印象,老婆饼就是一款冬蓉馅的酥皮饼。所以在一些文章里,认为老婆饼的原名应该是“冬茸饼”“冬蓉酥”,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在上个世纪的史料中,老婆饼有着另外的样貌——
上海档案信息网的《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之一》一文中介绍了一家名为源诚食品店潮汕饼店。文章称:“(源诚食品店)创建于1917年……生产的著名糕点糖食有:老婆饼、冬瓜饼、脆葱饼、软葱饼、蛋黄酥、龙眼酥、猪油花生糖、猪油明糖等数十种。老婆月饼由于配料考究,重糖重油,制作工艺精细,吃口肥润、香甜,是潮式月饼中别具一格的品种。”1985年10期《商业科技》中有文章《源诚牌源诚老婆饼》则这样表述:“上海源城食品厂创于1917年间,主要经营潮式糕点,尤以‘老婆饼’最负盛名。该产品以皮松馅糯,葱香味美,制做精良著称。”——葱香老婆饼,没想到吧。
1932年“桃园馆主”对潮州老婆饼的介绍是“粤之特产也,饼为面制,内酿以肉类,价廉而味美。啖一枚,足以疗半日之饥,盖其味与面包无异也。”——肉馅老婆饼,没试过吧。
1948年,源诚食品店为老婆饼在《新闻报》上打广告,称自家的老婆饼“名震京沪”,味道有好几种:冬瓜、豆沙、豆蓉、莲蓉。“价格特别克己”,每只售价“一角~五角”。豆蓉老婆饼——这不就是绿豆饼吗?
在那个时期,葱香、肉馅的老婆饼和潮汕地区的朥饼非常相似。
朥饼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名点,具有皮薄酥脆、馅厚润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腻的特点。朥饼制作中用到猪油,而猪油在潮州话中称为“朥”,因此得名。现在不少人认为,朥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始创于潮阳贵屿镇的薛源合和侯源合两家糖饼店。
潮州菜研究会会长、美食家张新民在《潮式饼食》一文中介绍了一位香港潮籍商人杨子仪。杨子仪的父亲年轻时曾在家乡潮阳贵屿镇的薛源合饼家当糕饼学徒,后来到香港创办了贵屿和记隆饼家。杨子仪继承了家族生意后,也对潮式饼食进行分类总结。其中介绍贵屿朥饼时,就称之为“潮式老婆饼”,并称“在潮州地区,(贵屿)是一个地方,此饼在当地著名的原因,乃因为(贵屿)的师傅们,有出色技术及控制工艺,故此‘潮式老婆饼’这产品,(贵屿)所出为代表品质佳,贵屿朥饼由此得名”。
喻长华的《古谣谚赏析》就收录一段谣歌:“贵屿勝饼味甘香,不腥不腻惹人尝;清茶一杯饼一块,生活胜似活神仙。”这朥饼平时也能吃到,一到了中秋,就摇身一变成为作为潮汕地区的中秋应节月饼。所以朥饼又有一个潮汕月饼的临时身份。
在陆闯、郭振兴的《源诚食品厂与“老婆饼”》一文中,直接把老婆饼等同于朥饼。文章称:“老婆饼,又名潮州朥饼,起源于唐代……千百年来,潮州地区的男女婚嫁,曾盛行彩礼,除聘金之外,男方必备喜庆饼点‘四色茶点’与‘龙凤喜饼’(其中必有潮州膀饼)作为聘礼,而女方亦以此饼回敬男方长辈,并馈送亲友,以示幸福、团圆、美满之吉兆。因结婚娶老婆必备此饼,故称‘老婆饼’”。
如此看来,在上世纪初的上海,潮汕饼店卖的老婆饼其实就是朥饼,或者说当时老婆饼的制作方法和朥饼很接近。
老婆饼自成一家,离不开借鉴与创新
但说到细微处,老婆饼和传统潮汕朥饼还是不同的。特别是发展到今日,老婆饼已经和传统朥饼拉开很大距离——
虽然老婆饼与朥饼都是酥皮,但老婆饼的比较不容易破碎。在馅料上,朥饼里的瓜丁和猪油十分油腻,非得配茶不可;而现今的老婆饼的则只用冬蓉则甜度降低,单吃也很美味。最大的不同在于最后的烤制:朥饼在烤制中间刷油,烤好之后色白微黄;老婆饼在烤制前刷鸡蛋液,烤好后色泽金黄。
我们认识事物,很容易陷入一成不变的固定思维里,并不能很准确地认识到事物始终在变化之中的规律。对于老婆饼,我们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变化认识。在制作工艺上,老婆饼和朥饼分道扬镳的标志,应该就在刷鸡蛋液上——很显然,这是吸收了西式点心的做法。
1926年12月,“食品大王”冼冠生在《申报》刊文,题为《改良茶点之我见》,谈到了当时的点心。他表示——
我近年以来对于社会实在没有什么贡献,只不过于茶食点心一方面,稍尽提倡改良的责任,因为鉴于旧式茶食实在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对于欢喜小吃的朋友的没有享到口福,实在很表同情。从前老式糕饼店里所做的茶点,实在太不合卫生,往往用很隔宿的东西出售,并且人家乌化了的旧食品,也肯替他换上了新的招牌子,作为送人的礼品。这样隔宿又隔宿的东西,送来送去装幌子,其实是不能入口的,那么无形中断送了茶点的真正的效用,而茶点业也永远不能发达了。这一项的改革是希望店家与买主合作的,所幸此种现象只常见于乡镇地方,上海地方倒还少见。不过我对于这一桩事很发生些感想,所以创办冠生园以来,首先注重所用作料都是拣最新鲜的。
除了保证材料的新鲜之外,最重要的是学习西点之法。外国人有一种使我们羡慕的地方,有一种是清洁,有一种是精美,这在西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凡是看过吃外国的糖果茶点的,再回来看看我国旧式茶食店的茨薯糕、云片糕等,就觉得简陋,就觉得厌恶。
那么我提倡大家去吃外国茶点吗?不,不,我的意思是要促国人对于旧式的不满足,而对于新式的仿制,外国人生活程度很高,所以西点一类也极昂贵,决非我人所能购得起,所以一面我人羡慕外人的口福,一面还要仿制价廉的国产新式茶点。我之创办冠生园就是这个意思,冠生园的出品,所以没有旧式的糕饼,而多创的新花样,把出品价钱特别定得低,也是这个意思。
冼冠生的表态,一则说明当时点心业的状况,另外一面则说明是当时广东饮食界积极创新开拓的精神。
广东饮食的创新,实际上得到美食界的公认。《新都周刊》1943年第4期穹楼的《论中国菜馆》就说,“广东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吸收外来的文化,而放弃其成见”,因此“广东菜能够普及,而吸引大量食客。我想,这或许是粤菜风行一时的一个理由”。这种兼收并蓄,让广东饮食成为潮流引领者。
老婆饼一直在跟随时代发展,如今更是放弃重油重糖的馅料,专注于清淡的冬蓉馅,在下午茶中一直很受欢迎。
在推广上,老婆饼取名则完全脱离了朥饼的藩篱,另辟蹊径。
很显然,“朥”字太过生僻,不好看不好听也不亲近群众。那么在商业推广中,商家为何取了“老婆饼”这个名字?干谷在《上海源诚潮式老婆饼今昔》中表示:糕饼以“老婆”为名,怕是天下独有的了。听说这饼在潮汕地区,原不称“老婆饼”的。潮汕婚嫁有俗,男家向女家定亲送了聘礼之外,必以茶食礼饼数百斤,供坤宅分馈亲友,表示女儿已经受茶,这种饼称为“娶戊饼”,谑者谓“嫁戊饼”。(潮人老婆之简称,俗音略同戊)此饼以皮薄馅重、焙制酥香著称。自流入上海后,潮汕旅沪同乡觉得名称不雅,就改称为“老婆饼”。
“老婆饼”是不是真的从“娶戊饼”“嫁戊饼”衍生出来,其实还值得推敲。毕竟广东婚嫁已经有嫁女饼、龙凤饼等“职业礼饼”,而且史料显示,潮州婚嫁中的糖食四色的内容也一直变动。如1930年杨睿聪的《潮州的习俗》中介绍的糖食四色就是:麻条、五云米方、脚目饼、豆壳酥或者明糖。
“朥”字在粤语发音中接近“老”字,商家把“朥饼”转写为“老饼”,进而演化为“老婆饼”——这样的变化也是合理的猜测。不可否认的是,老婆饼这个特接地气的新奇名字,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异常深刻。商家在取名时必定有这方面的考虑。
“老婆”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它既指“老年女性”又表示“男子的配偶’,到了明代,“老公”“老婆”已是文人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通用的基本词汇了。比如《水浒传》第五回:“那大王叫一声:‘做什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得老婆!’”明《初刻拍案惊奇》:“这老婆稳取是我的了。”与“丈夫”“夫人”等称谓相比,“老公”“老婆”这一对对称的称谓,不但亲密,也反映了清末人们追求男女关系平等的风气,而且这一对词在粤语中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1917年初版《清稗类钞》记载:“广州有饼,人呼老婆饼”,不仅有老婆饼的名字,而且还有店家名称。1925年12月《民国日报》广州版刊登的一篇名为《现代茶楼之我评》的短文中,谈到第八甫“飞园”。点评称其点心“无甚特色,缘其不事自制,悉由文园等制就运来翻蒸,鲜味不无略减。唯莲蓉酥饼极佳,形圆而扁,类似老婆饼而大过之,甘香异常。”在文章里,老婆饼成为对比的一个标准,可知老婆饼在当时的广州已经是路人皆知。
而1928年11月,周勤钰在《上海常识》中谈到老婆饼说:“广东的茶食,愈出愈多,越多越稀奇。若是到潮州店里去看,淋漓满目,不下数百种。最近又出了一种新奇的茶食,题名叫老婆饼。这种名目确实可笑。”
对比可知:在引起上海人关注之前,老婆饼在广州早已是街坊熟知的事物。由此可以推测,老婆饼得名和改良都发生在广东,应该就在广州茶楼兴起、大力增加茶点品种的时期。而后,老婆饼随着潮州饼店以及广东茶楼的散布,乃至于闻名全国。
撰文: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徐珂:清稗类钞
民国日报广州版:现代茶楼之我评,1925年
冼冠生:改良茶点之我见,1926年
周勤钰:老婆饼,1928年
《上海画报》:文公达之老婆饼谈,1931年
“桃园馆主”:潮州“老婆饼”谈,1932年
《商业科技》:源诚牌源诚老婆饼,1985年
陆闯、郭振兴:源诚食品厂与“老婆饼”,1991年
干谷:上海源诚潮式老婆饼今昔,2012年
魏亮:术语科普 | “老婆饼”的前世今生
陈辉霞:从“老公”“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庄义青:宋代的潮州
陈益群:潮汕食话
周松芳:广东食语
张新民:潮式饼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