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在申遗文本中,对“春节”是这样介绍的:“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从腊月廿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的问候。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然而就是国人熟悉的春节,背后也有不为人熟悉的故事——
一
春节这个名字,其实才一百多年
春节在古代其实不叫“春节”,叫“元旦”。
民俗研究者许文荣表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夏历(农历)正月第一天被定为岁首。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写的就是宋代过年。
此外,春节还有正旦、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诸多称谓。当然,其中以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改用阳历,以阳历为标准纪年。然而,之后无论是在岁时节日的庆祝,还是民间商业款项往来,民间仍习惯用阴历,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历法二元社会”。1913年7月,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四时节假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这是“春节”第一次被提出。
袁世凯考虑到将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并不妥当,只同意“春节”为全国性节日,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更名为“春节”,“元旦”则改指现行的阳历的1月1日。
由此可知,“春节”这个新名字,用了才一百多年。
此外,春节的英文名也挺有意思。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翻译是“Spring Festival”和“Chinese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春天的节日”。因为春节处于冬末春初之际,是迎接新的一年春天到来的重要节日,因此“Spring Festival”是一种意译,含义比较广。但这个翻译缺少了 “新年” 这一信息,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不能很快抓住要点。Chinese New Year意思是“中国新年”。这一翻译突出了中国元素,但在文化包容性方面略显不足。在春节已经本土化的非英语国家里,有自己的称呼。比如韩国把农历新年称为“설날”,罗马拼写为 “Seollal”。越南则把农历新年称为“Tet Nguyen Dan”。
这次,中国春节申遗使用的英文名是“Spring Festival”,算是官方对这个翻译给出了肯定。
二
过年吃吃喝喝,早有渊源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大教授段宝林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
学者考证,蜡祭是西周时代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礼记·杂记下》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
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据此学者认为:这个“一国之人皆若狂”,表现和反映了劳动人民庆祝自己的祭典的热烈。他们终岁勤稼穑,劳苦于田畈,难得欢聚在一起,今日得宽余,除了序年齿,正齿位外,还可以尽情唱歌跳舞,畅饮酣醉,以解一年之劳苦,是谓“百日之蜡,一日之泽”。徐杰舜撰文表示:“在这‘一国之人皆若狂’的蜡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春节风俗的根源。”
除了大扫除、祭灶神、驱疫等风俗,在春节大吃大喝的习俗也与蜡祭密切相关。“春节畅饮欢宴的风俗与蜡祭的饮燕有关。前已述及,蜡祭时‘一国之人皆若狂’。所谓‘狂’就是一反常规,个个畅饮酣醉,人人尽情欢乐。春节期间,特别是吃年夜饭时,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喝酒庆贺,平时妇女不沾酒的习惯,小孩不准喝酒的禁令都不起作用了;除夕之夜人们可以为守岁而不睡觉尽情娱乐。春节成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三
也曾被嫌弃,遭到政策废除
为了彰显新样貌,与世界文明诸国一致“循世界之大同”,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之后的北洋政府,都主张推行阳历,把阳历作为“民国正朔”——无论是政府公文、假日安排等都以阳历为准。
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此前官方、民间都是以阴历为准。比如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公历,上海工商界以“仓促”为由,请求1911 年年底结账仍以阴历十二月三十日为准。
在1920年之前,官方提倡在元旦过年,民间则大多仍过阴历新年,“新历之新年系政治之新年,旧历新年乃社会的新年。此社会之新年气象乃较新历不只繁盛十倍”。虽然说政府一直要求使用阳历,“然卒不能以官府之势力转移一般人民之心理”。这段时间,“双轨”并行,也算相安无事。
然而到1920年之后,风云突变。关于阴历新年的陋俗说、迷信说、改革说、废除说纷纷粉墨登场,批判春节、改革春节一时成为舆论主流。一些报刊纷纷撰文批评春节习俗。
年底的祭神被认为是迷信的、荒谬的。如财神信仰一方面会“养成恶劣思想”,另一方面也会“表现民性愚劣”,反映了中国人平时懒惰,毫无进取精神。新年遇见长辈的跪拜磕头礼仪也被认为不合潮流。有文章认为磕头是“一种卑鄙龌龊的样子,是奴隶式的”,提出拜年的礼仪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社会地位的人,都应该用鞠躬礼。
在新年的礼品上,批评者认为鱼肉糕果这类礼品“徒供一时之口欲”,并没有纪念价值,并且从经济上来讲也是一种靡费。因此,在新年礼品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有意于身心健康的图书、乐器、文具书画等,以“增进学识……冶养性情”。
给晚辈的压岁钱,当时也受到批判。1922年2月2日《申报》发表的一篇《新年赐钱小儿宜改良》的文章极言压岁钱的五大危害:“一养成小儿卑鄙嗜利之性质,彼等不知敬礼尊长为分所当然,而直视拜跪为钱物之交换品。二小儿得钱既多,因而不知财物之艰难,养成一种挥霍性,长大时亦不知节省。三新年卖零食者到处皆是,小儿既积有金钱,势必误购不合卫生之食物以供其一时之大嚼,而疾病由此遂生……”1922年上海有一个十岁的儿童因为用压岁钱买爆竹燃放而导致左眼失明,时人也认为“按其祸源,实压岁钱耳”。正因为如此,给儿童压岁钱“非亲爱之道也”,应该“以欲赠儿童之钱购书画或玩具以赠之”,才会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迅速接过了改革春节的接力棒,并一度实行了废除春节的政策。
192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发布了《为实行国历告各界民众书》,极言实行阳历的优点,并声称:“反对实行国历的,便是违反国民政府命令,便是反革命。”官方一面大力推广阳历,一面废除阴历,春节自然成为禁止的首要目标。如1930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发布布告,将“或为燃放花砲(炮),售卖春联,及施放手掷金钱砲,暨藉口消遣、任意赌博等情事”列为应查禁的内容,“凡此恶习迷信,均宜极力革除”。1931年,上海市“奉中央通令,国历新年,休业五天,旧历新年,各界一律不得休业,以期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对于社会各界春节期间借故休业由公安局负责查处。
自然,国民政府这个政策遭到人民抵触。虽然政府机关在春节不放假,民间却依旧悄悄过春节。到1934 年,国民政府对春节的态度开始缓和,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废除春节的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
1934年的春节,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季羡林在日记里写道:“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我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
其实在1932年,著名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杨堃发表了《废历年节之社会学的意义》,以现代社会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传统春节习俗的社会学价值,并告诫国民政府和知识精英对民俗变革时必须考虑传统习俗存在的社会根基。
四
春节国际化,功在华侨
如今的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也是世界的节日。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春节已成为全球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有权威媒体的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的国家
亚洲 | 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
美洲 | 苏里南、巴拿马 |
非洲 | 毛里求斯 |
(注:本表据多家媒体报道综合,并非官方发布数据) |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春节早早就是越南、朝鲜、韩国、蒙古、新加坡的重要节日。在日本,春节则有展现了独特的发展状态:日本在阳历1月1日过新年,新年也有大扫除和给压岁钱的习俗,但祈福等方面又有很多的不同——这说明春节在传播扩大的过程中,也出现本土化的必然改变。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周边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春节文化的传播,无疑跟长期生活在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社团办节,民间色彩浓厚,社会力量推动农历新年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在华人总数超过1000万的印度尼西亚,因苏哈托政府曾经颁布的限制华人公开活动的禁令,不允许华人举办春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华人无声无息,度过了几年困难时期,直到2000年这一禁令被废除。2002年2月17日,梅加瓦蒂总统宣布,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今后的中国农历春节为全印尼的国家节日。自2003年春节起,华人开始操办春节庆祝活动。
苏里南是南美国家中第一个将中国春节确定为法定假日的国家。在苏里南,春节已经成为各族群民众欢庆的节日。这是因为苏里南华人约占总人口10%。170年前,第一批华人作为契约劳工漂洋过海来种植园工作。他们中的部分人,把自己的根也种在了这片土地上。
2022年起,巴拿马也加入到把春节定为公共假日的队列中。巴拿马的华人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美国在巴拿马修建铁路和开凿运河,招募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华工。工程竣工后,许多华工选择定居巴拿马,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区。
毛里求斯则是非洲第一个将春节作为公共假日的国家。毛里求斯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深厚,华人自19世纪中期开始移居毛里求斯,对毛里求斯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毛里求斯政府对华人的贡献表示高度认可,早在1961年就把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春节还没有达到法定节假日的地位。加拿大国会于2016年6月正式通过一项提议,承认中国春节为“加拿大官方节日”——但不放假。
文字: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徐杰舜:春节风俗与蜡祭
忻平、张坤:政俗关系视野下的民国“新年”之争
黄元琪:岁月欢
阮静:中国春节海外传播研究
新华社:中国节世界庆,这些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