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分钟完成阿尔茨海默症初步筛查的SMART互动式AI系统;能缝合微细血管的亚微米级显微机器人、精准诊断疑难结核病的最新代谢标记诊断技术……1月12日,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在广州召开,发布第二批40项优秀医药成果,其中12项优秀成果与企业达成合作转化意向并现场签约,从“实验场”,真正走向“应用场”。
在医学创新链条中,医药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广东省医学会自2023年发布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的基础上,2024年,广东面向全省征集了195项医药成果,包括医疗器械 79项、医疗技术47项、试剂及药物46项、其他类别23项,涵盖了省内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等。
这些成果来自深圳、汕头、佛山、广州等地,经过层层选拔,40项具有较高临床科研价值和优秀转化潜力项目从中遴选出,当中12项优秀成果已经与企业签约,达成合作转化意向。
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国营介绍,从本次臻选优秀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广东医学专家积极与医疗设备研发技术相结合的现象比较显著,特别是在现在结合人工智能、现代通讯技术、手术机器人技术、微创技术等方面。通过专家探究,结合企业高度参与,反复验证、反复优化流程,反复对比数据,最后让“蓝图”成为“实景”,后达到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目的和效果。
记者发现,这些医疗技术成果不仅是新技术、新应用,其用法“接地气”,既囊括瞄准诊断难题的新模型新策略,突破罕见肿瘤“无药可用”困境的药物,更有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的好器械,可见临床科研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
据了解,当前广东仍在完善护航科研项目从种子变成果实的“土壤”。其中,广东“概念验证基金”启动,未来将助力医疗机构突破科研成果概念验证资金短缺的痛点,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广东省卫健委表示,广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入“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同时,以创新制度、创新平台,给与医疗和科研护航、保障。目前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登记备案项目在国内名列前茅,10家医院入选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百强,5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表彰。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实施成果转化253项,转化金额超过30亿元。
【部分成果展示】
1.结核分枝杆菌代谢标志诊断技术:
为何有些肺结核,查不出来病菌,却是感染性结核病?因为有部分致病菌会难发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团队针对肺结核的“狡猾”,结合结核诊断试剂感应灵敏找到了办法。
技术整合了细菌代谢标记特异性和荧光代谢标记探针的高检测灵敏度,通过实时荧光与代谢标记策略,为结核病早期和快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要做的,就是让实验室结果加快出具、期望试剂上市的流程再进一步优化,让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试剂尽快使用。”
2.SMART互动式AI,5分钟完成早筛阿尔茨海默症早筛
这是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郭洪波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该系统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技术,旨在提升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检测效率和精准度。通过采集和分析眼动、步态、微表情、动态笔迹及手眼协调等数字指标,系统成功构建了阿尔茨海默症数字化诊断模型,并开发出了一套智能化的筛查设备和管理体系。
该成果凭借其高效精准、便捷易用的特点,已经在海珠区、越秀区的多个基层医院试用。未来,该成果旨在通过技术优化与升级,实现市场拓展与布局,并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以期成为全国领先的认知障碍早筛产品。
3.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
该项目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庆堂教授带领团队的科研成果。朱教授介绍,显微外科技术难掌握,手术耗时费力易疲劳,显微外科医生学习曲线长、专业人才少等种种原因,导致外科存在服务供给缺口大的临床痛点。团队基于医工融合技术基础,专注研发具备轻便灵巧的亚微米级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
他介绍,该机器人系统势在于:精、清、细。“简单来说,能完成3毫米以下血管缝合的显微手术,以及0.8毫米以下的超显微手术。”项目成果将分三个时期针对不同科室不同术式进行取证。初期主要针对淋巴静脉吻合、吻合血管的组织辦移植手术、断肢(指)再植手术。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