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区新闻出版局、区版权局)主办的荔湾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永庆坊大学堂”在荔湾区珠江钢琴创梦园举行。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方昕,以“非遗创新设计与传播实践”为题,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出发,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当下应如何传承与传播,如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通过版权转化成文创产品走进现代人的日常并融入生活,以及由此带来对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行路径的思考,为荔湾区的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主办,小庚的跨界读书会承办,中南街道办事处、珠江钢琴创梦园协办。
非遗传承与传播:新路径的探索
“非遗要如何走近受众?”“非遗如何走进生活?”“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方昕老师首先从三个问题出发,阐述非遗当下现状以及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她指出,作为古老的技艺,非遗在当下是一门小众艺术,要传播和创新,就必须用大众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面对的,是伴随科技创新浪潮和信息大爆发成长的一代,以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掌握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才能精准传递至受众目标。“
方昕老师以荔湾区永庆坊公共艺术实验为例,展示了三个最具广东特色的形象——龙舟、舞狮和鸡公榄——是如何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变身“为潮龙”乐仔“、舞狮”安仔“和鸡公榄”福仔“三个憨态可掬的形象,并在广州塔进行展示,成功”出圈“。负责推广这套IP形象的方昕老师说,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以更加容易获得的方式将其特点呈现给观众,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
文创:非遗与生活的桥梁
针对“非遗如何走进生活?”的问题,方昕老师提出可以以通过版权授权转化为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有效的介入方式。“泛文创是一股强势、有效的传播力,文创产品是文化符号转译的有效方式和与当代结合的现实途径,不仅能够传承非遗文化,还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她又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和广州大剧院联合设计的“星空版“票纸为例,设计者将传统非遗工艺中”螺钿镶嵌“的特点用镭射的方式打印到大剧院的票纸上,形成一种随光闪烁的效果,镭射颗粒的位置与大剧院室内的灯光呼应,持票观众拿着票据有一种被星光包裹的感受。这种脑洞大开的设计,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让大众认识非遗”螺钿镶嵌“的技艺之美,与现实生活碰撞后令人惊艳叫绝。
本土即国际: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非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非遗要走出去,才能延续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在探讨“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这一问题时,方昕老师提出了“本土即国际”的观点。“最本土的文化往往具有最广泛的国际吸引力,青年一代应以更平视、更自信的姿态向外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积极展示、发声。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她分享了”中国非遗走进英国博物馆“系列活动,包括京剧、昆曲、广东音乐、广东木偶戏、川剧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英国博物馆进行展演,并根据英国受众的特点和习惯,编排了流程和内容,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次分享让观众了解到非遗和传统工艺原来可以如此有趣,而创新设计与传播和版权保护则为非遗在未来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活动现场还展示了部分非遗文创产品,现场观众亲身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新快报记者 王春燕 通讯员 邱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