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月23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热闹举行,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区人大代表纷纷亮相,围绕南海发展的诸多关键议题各抒己见,为南海高质量发展传递出掷地有声的“最强音”。
构筑人才“强磁场”,激发创新新活力
城市竞争,人才先行。南海区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早在多年前便提出人才强区战略,如今已收获了累累硕果,成功引入众多海内外高端人才、优质项目和科研机构。
黄良辉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经验,就人才引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他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高端人才的“背书”作用,借助他们的人脉与成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南海;依托区内近30个新型研发机构及其背后的科研院所资源,打造聚才“强磁场”;同时,紧密围绕南海各行业的产业需求,精准引进适配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南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推动农村改革,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在南海全力推进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里水镇北沙村党委书记李兆锋聚焦城乡协调发展,带来了来自基层一线的思考与建议。
李兆锋指出,南海应大力推动集体经济转型,摆脱对传统“租赁经济”的过度依赖,积极探索“分润模式”,激活农村集体资产,提升集体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深入挖掘城乡文化、生态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开发,同时加大绿色技术推广力度,推动人文经济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
聚焦产业“联合转”,提升集群竞争力
南海的制造业闻名遐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柱。今年,南海提出产业集群“联合转”,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
罗金昆认为,南海制造业是其经济跻身全国县区前列的坚实基础,“敢为人先”的精神助力南海在经济浪潮中前行,如今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化势在必行,这将为制造业带来全方位变革。“人工智能产业化已经不是制造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必答题。”南海产业以集群式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政府应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支持产业集群,推动集群上下游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以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对人工智能和数据运用方面的人才需求增大,政府需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和社会公共服务,解决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的难题。
融合人文与经济,点亮南海文旅名片
如何将南海独特的人文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打造更具魅力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西樵镇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陆祖桥以西樵镇为切入点,分享了独到见解。
陆祖桥表示,南海推动人文特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以西樵为范例可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有机串联西樵镇内景点,围绕“西樵山文化”特色IP,整合山上观音、山下听音及周边古村游线路,并融入周边村庄如儒溪村的特色研学项目,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文旅龙头项目,以此带动周边人流量增长;另一方面,区级层面应加大对西部三镇景区景点的整合,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这既能提升南海文旅竞争力,又能凭借宋城景区后花园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在西樵的消费时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强化招商引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南海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成效显著,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南海一直坚持以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为核心,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指明了方向。
在招商引资方面,张洁仪提出三点建议。其一,围绕“三高四新六集群”产业定位,深入推进“南商回归计划”,加强与“南商”的沟通对接,吸引优质现代化产业项目回归,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其二,大力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南海产业形态向现代化迈进;其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简化企业入驻和项目审批流程,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落户南海。
助力企业出海,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南海企业积极寻求突破,布局全球贸易。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超峰深知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他为政府助力企业“走出去”建言献策。
曾超峰提出,政府应搭建专业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动态、政策法规等全方位信息,帮助企业降低出海成本与风险;组织贸易洽谈会、国际展会等活动,为企业搭建与海外市场合作的桥梁,拓展合作渠道;同时,出台并宣传税收优惠、对外投资补贴等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鼓励更多企业勇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
深耕基层治理,夯实社会稳定根基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九江镇南方社区党委书记关广文以“百千万工程”为依托,就推动南海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广文强调,要强化源头预防,利用“百千万工程”的资源投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法治意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社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各类潜在问题进行实时监测与提前干预。同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矛盾一站式化解;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基层警务和视频监控,提升政法队伍能力素质,为基层社会治理筑牢坚实防线。
(文、图/李艳 李晨昊 何倩怡 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