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入市堵点逐步疏通。1月22日,中央金融办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给予险资更宽松的长周期考核等。监管部门还针对险资入市提出“两个力争”的目标。分析指出,《实施方案》有助于险资更好地发挥其长期资金属性,全年入市增量资金或超3000亿元。
国有险企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
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9月以来,监管部门已多次提及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主要推进建立各类中长期机构资金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在险资方面,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此前的当年、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权重均为50%,调整后为当年、三年-五年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权重分别不高于30%、不低于60%。
1月23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引导保险资金入市的有关情况,从保险资金运用看,目前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是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金融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相关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稳步提升投资股市比例,特别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
中国人保集团旗下人保资产公司表示,对保险、社保、养老和企业年金的长周期考核首次做出明确规定,有利于引导以上资金加大权益投资比例,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和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有利于整体权益投资规模的扩大。
险资入市有利于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有保险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以浮动收益的分红险取代固定收益的传统险的产品转型已经展开,降低负债端压力的同时,险企也将更加重视权益资产的投资机会。
分析人士指出,险资、养老金的股票投资比例距离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国金证券研报指出,简单测算,如果保险行业权益占比提升1%,仅考虑存量提升的情况下,预计全年能为股市带来超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叠加新保费流入以及到期资产再配置,入市资金体量将会更高;如果股票+权益基金中高股息配置占比提升10%,高股息行业增量资金预计有4000多亿元。
中金公司分析师表示,就寿险公司而言,其“长债短投、高杠杆”的商业模式所蕴含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对其资产负债匹配程度有较高要求,进而将影响到公司在面对金融市场波动时真实的财务、经营稳定性。在这一约束下险资可能会倾向于增持低估值、高分红、低波动的权益资产。
■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