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普宁英歌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与歌手谭维维一起完成了《潮起舞英歌》节目表演。
据节目编导、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师陆帅凝透露,为了这4分钟的完美呈现,英歌队队员们在北京训练了两个多月,编导团队更是从10月就开始熬通宵做方案。直到演出前,舞蹈动作还在调整,音乐也在不断完善,以求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据介绍,此次演出也是普宁南山英歌队与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两大英歌“顶流”的首次“合体”。两支英歌队都是普宁快板英歌的代表。
歌手谭维维在采访中概括:“这次节目是一个非常‘燃’、非常有朝气、很有少年感的节目,希望全世界的朋友都能看到我们,听到我们中国的声音。”
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表演也让潮汕英歌再度成为热门话题——特别在潮汕地区。其实在几年前,潮汕英歌凭借网络传播就已经成功出圈,早已不再是偏居一隅、鲜为人知的小众民俗活动。截至2月2日,小红书话题中的“#潮汕英歌舞”有1.8亿次浏览,43.2万讨论。在微博中,英歌舞也成为热门话题。今年很多到潮汕旅行的游客,都把看一场英歌表演列入行程中。
特别有意思的是,英歌舞的表演者主要扮演《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很像是水浒迷的大型Cosplay。很自然,人们就想了解英歌的由来。
01
英歌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中国广东省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潮州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英歌舞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元素,舞姿强健豪迈、气势磅礴威武,给观众展现出一种力与美的震撼。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记录了关于英歌舞起源的几个猜测。分别有祭孔说、戏曲说、练武习艺说、外省传入说、游神驱邪演变说等。
祭孔说的猜想来自潮汕本地的祭孔舞蹈。《潮阳县志》庙制记载:潮阳孔庙建于宋朝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每年八月廿七祭祀,有整套音乐和舞蹈。《潮阳县志·舞制篇》卷六舞制则记载:“用舞生三十六人,左十八右十八,左手执签,右手秉翟。舞部用蔟节二架,朱竿龙首,衍五色线九节,舞长执以为缀兆,疾徐、行立、进止之,则以导舞焉。”因为祭孔舞蹈的人数与英歌人数有重合,所以有此说。
戏曲说则来自民间的传说。相传在清代,外江戏来潮汕演出其传统保留剧目《攻打大名府》,其中又舞又唱表演动人,深受当地人喜爱。当地农民遂而学习之,人称“唱英歌”。经过发展保留了舞棒的部分,也就是现在的英歌。剧目中主要人物的脸谱、服装直至现在还仍有保留,但其表演形式已经被舞蹈化了。
练武习艺说则相传在明末清初,社会政局动荡不安,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潮汕一位农民到少林寺学武。回到乡间,为掩人耳目便把武术改变为英歌舞相传。也有农民起义失败,为准备再起义而练英歌习武的说法。此说最有力的证据是英歌的动作套路结合了大量的武术动作,如马步、侧踏步、提棒、胸前扣棒等。
外省传入说中,由福建传入是主要的一种论调。有人认为福建莆田的“花鼓”传入潮汕地区,继而衍生出早期的英歌舞。还有人认为英歌舞受到了闽地宋江阵的影响。宋江阵或称套宋江,起源于明末清初。在福建泉州的游神赛会活动中,一些反清复明义士为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产生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的表演形式。从表演形式上看,两者都是集民间舞蹈和武术于一身的广场舞蹈,且都表现了《水浒传》中“打大名府”的故事。在表演人数上均是108人,也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但在队形上宋江阵的踩街表演是集体队形、布阵列兵表演。英歌舞则更为丰富,有18套式之多。
游神驱邪演变说。2000年,汕头大学研究文学戏剧的隗芾教授提出“英歌是古代傩舞的遗存”。古代驱鬼逐疫“大傩”祭礼中的傩舞是面具舞,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现存的英歌舞的确在形式上与古代傩舞有相似之处。比如在节庆日子和重大场合演出、都有祈求平安的功能、戴上面具或者化妆等。但这一说法也略显单薄。我国大部分的民族民间舞蹈都具有驱鬼逐疫的原始功能不仅限于潮阳地区。同时英歌舞中的脸谱明显更受到地方戏曲的脸谱影响。
学者柳剑文则认为,英歌舞“其渊源是自古就有的‘武舞’”。他表示,英歌舞、宋江阵、车鼓舞很可能来自同一个源头,它们都是“闽南-潮汕文化圈以水浒英雄故事为主题的舞蹈的三种亚型”。
但以上种种说法,并没有一锤定音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英歌发展早期的文献缺乏所致。虽然《潮阳县志》有“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之句,但载述不详,细究之下似乎难以服人。
谢益充在1999年发表的《普宁英歌概述》中透露,在流沙镇、云落镇、南径镇等地的采访中估算,普宁英歌的历史“最少也应该是200多年了”。以此推测,潮汕英歌至迟在清代就已经有一定规模。
在研究英歌由来的学者中,不少人认为:关于英歌的渊源至今未有定论,它的形成应该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外省传入,由于人口流动使中原文化流传到潮汕地区,并在本土化中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英歌舞。
在更多的证据出现前,笔者认为这样的推论是比较合理的。
02
英歌舞的起源说不清楚,但百年前的样貌还能寻到蛛丝马迹。
胡朴安1923年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潮州人于新岁中,富裕之乡,多选其中男女若干,各衣绮罗艳服,弹唱五音,鱼贯出行,名曰大锣鼓。此外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地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饰梁山泊英雄,半执两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鼓声棒声,劈劈咚咚,殊可嗮也。继莺歌之后,又有所谓《后棚》《白鸟记》二剧。《后棚》则以若干辈作戏装,沿途演唱,如《桃花过渡》《拖车子》《闹花灯》等。”以此来看,百年前的英歌表演,与《后棚》是分开的。
潮安人士翁辉东(1886年-1965年)在《潮州志·风俗志》中记录:“潮州有唱秧歌之戏,每春二三月,乡社游神,常常见之。惟俗昧其本义,讹为英歌,且强解为英雄大哥,殊可发噱。观现在秧歌之游唱,其前导有灯笼,榜曰‘大闹花灯’,次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多人,最多者符一百零八人之数,敷演假庆闹元宵,攻大名府故事。”在这个记述中,翁辉东认为“英歌”其实是“秧歌”讹变而来。
现今业界人士通常认为: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组成。
前棚为舞蹈表演,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前棚一般由24或36人组成,现在最少的可以8人,而大规模的有108人。参加者化装为梁山泊英雄好汉,手执短棒对敲起舞。一般的安排中,领舞的演员称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打扮,接下来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秦明或杨志,再后是鲁智深、武松、男扮女装的孙二娘、顾大嫂,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时迁,锣鼓队中的司鼓装扮为宋江,其余演员则作古代武士打扮。
中棚为曲艺表演,主要是地方上一些戏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表演。相传的传统曲目有13个,内容多是民间趣闻轶事。
后棚为武术表演,由16、24或36人组成。表演者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表演各式套路的南拳武术。其中有拳术单打、双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对打;拳攻脚踢,棍击枪刺,刀光剑影,扣人心弦。最后的收场节目是“打布马”。以一人扮成朝廷官员,他的半腰束挂布制的马匹,作骑马状。这官员两手持双锏,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进行对打,最后以朝廷命官被打败狼狈而逃作为英歌结束的活动标志。
但随着时代发展,中棚与后棚的表演渐次被放弃或缩减。学者谢益充感叹:“英歌一套由于程式较复杂且大型,各类人物又应齐全,要求要全面。为了便于组织和活动,因而就逐渐被简化了。现在大体只取其易于组织活动的前棚部分——舞棒,而拉弦唱戏及打布马的则很少很少。”
英歌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不需要参加者边唱边舞了。
谢益充在1999年发表的《普宁英歌概述》中表示:英歌,原是边唱边舞的,故名叫“唱英歌”。现在南山的老艺人还不完整地记忆着这么两句唱词(其唱法已失传)。第一句唱词是:“仁字说来仁字高,穆良救母(编者注:或为目莲救母)有才劳。呀多呀,丁兰刻木为爹娘。”第二句唱词是:“青龙青龙干,化子身穿破烂衫,褴褛衫……”从这两句唱词来分析,前者是以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木事亲” 的故事为内容的,后者则可能与《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中梁山泊好汉扮成叫化子大闹大名府的情节有关。
英歌的变化一直在进行。比如现今出现了女子英歌队,当中比较有名的有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果陇女子英歌队等。女子英歌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者花木兰从军等故事,她们并不像传统英歌队队员那样画上戏剧脸谱,而只是在额头上画一点火样纹饰。
此外,部分传统的英歌队开始尝试招募女队员,打破了英歌队只招募本村男性的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蛇年春晚舞台上,“小时迁”陈楷铭并没有使用以往的道具蛇,而是英歌棒。很显然,这个变化是为了适应舞台效果,这其实也充分说明潮汕英歌并不执着于“不变”。
03
由于英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并经各地民间艺人加以不同的创造,因而形成了各种流派,如果按节奏板式划分,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三种。有学者撰文认为,慢板英歌可能是比较古老的形态。
学者杨莹表示:“现在在各乡镇、村落都依然有不少优秀的英歌表演队。这些队伍都有自己的表演传统和风格,无论是动作、节奏、服饰、脸谱都各有千秋。就广东省而言,英歌这一单一舞种,拥有大量的表演队伍是少见的。他们风格各异、千姿百态,极大地丰富了潮汕地区的文化舞台。”
比如潮阳西胪镇尖山英歌队是以“耍槌花”而闻名,而西岐英歌队则以独特的“斜击槌”出彩。
英歌表演中最抢眼的恐怕是耍蛇人“时迁”。与其他角色拿英歌槌不同,“时迁”手中为一条道具蛇,上下游动,让很多围观小观众信以为真。在很多英歌队的表演中,“时迁”在队伍前列,有的还承担起通过舞动蛇来指挥队伍的行进方向、节奏和队形变化的重任。对于“时迁”独特的道具,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说:“时迁这个角色是在英歌舞中打头阵的,在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时候,作为一个探子,下山打探。他拿的一条布蛇,就是他乔装打扮为卖艺人手中的一个道具。”隗芾教授则认为:“这蛇(源自福建的崇蛇文化)其实就是《广东新语》中所记古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其用途是鸣鞭驱鬼。”
然而就是不同地区的“时迁”,也有不同的情况。学者柳剑文考证:“在普宁快板英歌多有时迁舞蛇,但潮阳大部分的慢板和中板英歌却没有时迁舞蛇——时迁与其他舞者一样拿着两根英歌槌在队伍中跳同样的动作。据潮阳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松先生解释,舞蛇、舞狮、舞龙这些民俗活动在各个地区是有讲究的,比如有些地方没有舞狮的习俗是因为该地在风水上属于‘虎地’而不宜舞狮。可见,舞不舞蛇实际上主要是受兴地习俗的影响。”
正因为扎根土地,在创新与突破中传承,英歌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据近期媒体报道而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潮阳区有英歌队伍130多支,而普宁较有规模的队伍则有200多支。2006年5月20日,英歌舞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发扬。
在2023年春节前,英歌突然“走红”。2023年1月19日,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演出进行最后一次夜训,却被“路转粉”的游客将视频传到网上。这段激情澎湃的“原生态”演出视频瞬间全网走红,原视频点击量不完全统计将近2亿。英歌传承人、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在之后的采访中透露:“我们在自媒体平台推广英歌舞已经三年,没想到今年这样火!”在2023年1月广东卫视湾区春晚上,歌手腾格尔演唱潮语摇滚《一身正气》时与英歌完美搭档,持续引发关注。
短短时间火遍大江南北,英歌靠的是什么?
在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看来,“年味”自古以来都在为中华民族提供群体归属感与身份认同,“英歌舞是潮汕人与自己生长并热爱的土地进行的互动”,节奏明快潇洒,有振奋精神的作用。
当然,英歌在爆红前,其实也一直在积累力量。非遗保护专家邓尧就观察到,乘着两届“普宁英歌文化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东风,“英歌”的传播热度也在2013年、2019年掀起两波小高潮。自媒体的推广也为英歌“出圈”添了一把“火”。许多英歌队现在开通了短视频号,还有专人甚至团队负责打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曾在访谈中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人们越来越能坦然地回归、认同甚至是乡愁式地迷恋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深深中国传统文化烙印、鲜明热闹的潮汕英歌走红也就不奇怪了。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蚁哲芸:论英歌舞起源、表演形式、价值及其特性
柳剑文:“英歌舞源自傩舞”商兑
李佩君: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普宁英歌研究
张乐为:探究揭阳英歌舞起源与表演形式及其价值
谢益充:普宁英歌概述
杨莹:广东“潮阳英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南方+:英歌舞“火出圈”,专家建言跨国联合申报人类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