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49年北平解放为背景的谍战电视剧《光荣时代》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中统特务“卫夫人”以秦招娣的姨妈的身份在北平出现,引起了公安干警白玲的怀疑。白玲随即就找机会接近“卫夫人”,希望找出她的破绽。交谈中,白玲得知“姨妈”是从广东佛山来时,她立即抛出“杀招”:
“姨妈,你是佛山人……佛山还行通济吧。”
“你行通济的时候,最钟意拿什么?是风铃呢,还是风车啊?”
“卫夫人”拼凑几句广东话还行,哪里知道行通济的事?就在她支支吾吾快要穿帮的一刻,大反派郑朝山突然现身,替她解了围……(这个情节设定其实有一个隐蔽的硬伤,在下文揭晓。)
用行通济来考核“卫夫人”,这个情节的设定要有两个要素:其一、行通济在佛山之外并不为人熟知。其二、行通济在佛山本地是无人不知的习俗。
01
行通济在佛山,有个尽人皆知的谚语:“行通济,无闭翳。”“行通济”意思是在通济桥上走走,“无闭翳”在粤语中表示“没有忧愁和烦恼”。
行通济的载体,是位于佛山城区东南角的通济桥。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是明清时期四大古镇之一,其地“环境皆水,内涌多桥”,不过在城市化发展中,大多数桥梁均已陆续消失,唯有通济桥顽强留下。
通济桥始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庆二年(1568年)、万历九年(1581年),均有修缮的记录。天启五年(1625年),明朝户部尚书李待问兄弟捐资、募资重修,次年建成一座木石结构的三孔拱桥,取名为“通济桥”,是“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这是通济桥得名之始。
此后数百年,通济桥曾多次由民众捐资修建,并增建牌坊。据记载,牌坊正面有“通济古迹”牌额,牌坊正脊有“八仙过海”陶塑人物。
学者申小红在《佛山“行通济”自民俗浅析》中介绍,“(清代)桥边的风景很吸引人,桥岸的凉亭成了村人休聚会、订立乡规民约的地方。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来往人数极少。”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通济桥被改建为水泥混凝土单孔拱桥。1960年,通济桥改为公路桥,桥面铺上沥青。到上世纪90年代,通济桥桥面被改为大马路,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虽然通济桥已经没有“桥”的模样,但行通济的习俗并未改变,大量的民众依旧在马路上“行通济”。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2000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筹资重修通济桥,并在桥的前后扩建广场、修建凉亭,使每年春节行通济的风俗风采重现。修复后的通济桥建筑优美,通济桥的入口还镌有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2001年通济桥重建后,吸引了超过20万人行通济。
2007年,行通济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当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盛事,也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和文化内涵,如将“行通济”与爱心慈善活动结合;又比如,在“行通济”活动中,加入花灯等民间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等内容。
据央视报道,2024年佛山行通济活动吸引了超80万的海内外游客参与,共同庆祝中国元宵佳节。
02
行通济有特定的时间,最传统的日子是正月十六。随着时代发展,正月十五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行通济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本地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也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芳2024年接受采访时说。2002年以来,政府全面主导的行通济巡游定在正月十五日,而大量涌入的城市移民将行通济习俗当成了元宵习俗,于是形成了外来人正月十五行通济,本地人正月十六行通济的现象。
不光在时间上有所变易,行通济所用的传统民俗用品同样也在发生变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学院教授陈恩维表示:早期行通济时,人们因拜神需要, 必备生菜、元宝以及蜡烛三件东西,被称为行通济“三宝”。其中生菜用于求子,元宝用于求财,蜡烛用于拜神。随着时代发展,在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下,元宝和蜡烛已经退出民俗舞台,只有生菜保留下来。据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梁国澄介绍,解放前市民很多都是空手走通济桥的,手里并没有拿花灯或风车,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民间风尚。
之后“风车、风铃、生菜”才作为替代物应运而生。大概从1993年、1994年开始,有嗅觉灵敏的小贩闻到了商机,开始在现场贩卖风车。这个习惯逐渐风靡起来,相沿成俗。新的“通济三宝”含义是:风车象征时来运转、风铃象征迎来福音、生菜象征祈求生财。所以如果细致推敲的话,《光荣时代》的时代背景定在1949年前后,那时佛山人行通济时是不会流行带着风车和风铃的——这是编剧所忽略的地方。
行通济这个民俗的历史有多久?
这个问题已经很难考究,但有学者认为,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在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另外也有人相信行通济“大约起源于明末,在发展当中不断增加民俗细节,定型于清朝道光时期”。
至于行通济习俗的起源,陈恩维教授认为:“(行通济是)城乡接合的一种社区性民俗,它来源于中原地区的‘走百病’(过桥),在清代中叶完成了地方化定型,但是近代以来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他表示:“明清时期,黑龙江、吉林、陕西、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省的地方志书,多见‘走百病’的记载和描述。各地‘走百病’习俗仪式与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过桥求子’。”
因为桥可以说是通往某地的必经之路,起到联系沟通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通往某地的关卡,通则过,不通则难过”。简而言之,形成这种过桥祈福的民俗。
广东民俗专家刘志文表示:“过桥消灾不只是佛山独有的风俗,因为过桥消灾是中国传统里各地都有的一种风俗,但叫法不同,有的叫做‘走百病’‘烤百病’‘消百病’……过去妇女们活动得比较多。而且不仅仅是过桥,妇女们还成群结队地走到城边野外去,遇桥就过,祈求袪百病。”
《普宁民俗礼仪》中就记载了古镇洪阳的“过桥祈福”:元宵夜有“行头桥”的习俗和一套特别的礼仪——
“头桥”即太平桥,位于洪阳老县衙前的保城帝君庙前面的城内河上,大约建于四百多年前。拱型小巧的石桥两端各有五级石阶,桥面由七板约六米多长的石板组成,桥宽约三米,二侧栏杆两端均有石狮。小小石桥,虽不雄伟壮观,可是小巧精致,历史悠久,古式古风。特别是“十五夜行头桥”,已成当地人们的惯例,而且是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项目。
这一天晚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去“行头桥”。走过桥时切不可回头,有人说“回头不吉利”。人们走过桥时边说好话,边配以诙谐滑稽的动作:
读书的孩子去摸狮鼻,说:“摸狮鼻,写雅字。”
少女们去摸狮头,说:“摸狮头,事事贤。”
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去摸狮肚,说:“摸狮肚,娶雅(女么)(注:生僻字,意为妻子)。”
还有怀孕的妇女摸狮耳,说:“摸狮耳,生阿弟”……
现在,很多地区的“过桥祈福”习俗已经式微,而这个习俗在佛山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到如今尤为可贵。怪不得有民俗学者如此赞叹:“行通济非常具有佛山和珠三角特色,而这种集体行为,得到人们很好的自发维护和政府的保护推广,这都是很少见的。”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陈恩维: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调适与发展——以广东佛山“行通济”为例
刘志斌:民俗文化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研究 ——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
申小红:佛山“行通济”民俗浅析
羊城交通广播电台:行通济,无烦无恼无闭翳
文旅佛山:“行通济”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