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15日,春节前夕,首届中山“敬老万人行”现场,16岁的胡智荣手捧自制的筹款箱,穿梭在巡游队伍中为敬老慈善项目筹款。一角、五角、一元……一笔笔善款投入纸箱,“最后清点总额,有50多元。”时隔37年,谈及这一笔“有我”的善款,胡智荣笑得灿烂,“很多人当年的工资只有(每月)几十块,50多元可不是小数目!我觉得自己很厉害。”
彼时的少年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会成为中山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更不会预见“亿元慈善家”标签下的深层使命。
桑梓深情
心中深埋两颗“慈善种子”
2025年2月12日元宵节,第38届“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如期进行,胡智荣受邀走在领导嘉宾方队,而此时,他的身份是凯信荣集团董事局主席。
时空仿佛在某一个节点叠合——那个抱着筹款箱的少年,与如今享誉大湾区的公益慈善引领者,始终身披同样的柔美光晕。
这座以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精神立城的岭南水乡,将博爱基因深植于每个角落。胡智荣清晰记得,每逢端午龙舟赛,镇上的商会自发为孤寡老人送去米油;中秋之夜,归国华侨必在宗祠前设“百家宴”款待乡邻。这种润物无声的慈善文化,塑造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博爱精神就是家乡的精神,这是我从小就有的认知。”少时胡智荣,心中深埋着两颗“慈善种子”,若说中山的博爱精神是其中之一,那么另一颗则来自家族传承。
儿时,胡智荣的家境不算富裕。他记得,侨乡中山有很多海外华侨,他们不仅情系祖国为家乡捐建学校医院、公路桥梁,还常常给国内的亲人寄来物资,“好看的衣服、文具,还有当年见都没见过的小家电,我们因此得到了帮助,也开阔了眼界。”他笑着用手比划,“亲戚曾经寄给我这么大一台电脑,我觉得好神奇。”
外婆的乐善好施,也在胡智荣心里留下温暖印记。“她并不宽裕,但总爱把好吃的、好用的分享给邻里。每当看见别人有困难,老人家总会将家里的东西拿出来,有时是粮食,有时是侨汇券换来的短缺药品。”谈及往事,胡智荣感慨良多,“博爱是刻在许多中山人骨髓中的基因,也让长于中山的我有一份自觉,传承这份责任。”
受助者亦助人,侨乡人家的慈善一直在接力。后来,胡智荣虽为事业跋涉世界各国,但只要国家需要、乡亲需要,这位热心的中山人总会义无反顾奔走四方,为扶危助困、捐资助学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他还于2011年倡议发起成立“胡智荣文化基金”,不断探索民间慈善公益新路径。
翻开胡智荣文化基金的捐赠记录,能清晰看到他的慈善轨迹:早期资助贫困学童的“一对一助学”,逐步发展为支持“春蕾计划”“母亲水窖”等系统化项目;从单纯资金捐赠,到参与“思源工程”的精准扶贫设计。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三十多年,胡智荣乐善好施,关心、关注各领域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已超过人民币1.5亿元,在慈善公益的征途上始终保持热忱之心。几十年来,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海外儿童成长基金、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等公益慈善机构每一次发出捐款倡议,他都第一时间响应。
粤韵流芳
弘扬粤剧文化唱响全球
一个慈善人对社会的贡献不只是捐款,还带有“个性”。
胡智荣求学于广东,深造于海外,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文化传播者,尤其是不遗余力支持粤剧文化发展。他笑称:“因为喜欢粤剧,支持粤剧,我也成了资深‘票友’。”
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传播者,他充分发挥文化基金的作用,积极开创“粤剧文化+公益推广”的新理念。
广府文化历时数千年,随滔滔江水流淌于珠江三角洲。粤韵袅袅,是广府人的共鸣。
“外婆一直支持粤剧界的老前辈,比如空出来的房子免费提供给老艺术家们住。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4岁就开始拜师学艺。”谈及粤剧,胡智荣神采飞扬。他说,儿时机缘巧合,有幸跟随粤剧艺术大师罗品超学习,传唱罗老的“虾腔”;从商后,这个“缘分”让他结识了不少重量级的粤剧名家,尤其是在担任广府人联谊总会执行会长期间,胡智荣与曾任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创会会长的黎子流老先生成为忘年交,带着粤剧文化到海外开展华侨华人交流,让更多人知晓粤剧文化,大力推动粤港澳粤剧文化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经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胡智荣话锋一转,“但我们经常说的是‘有粤剧的地方就有黎老先生’。他喜欢带领艺术家们到全国和全世界巡演,将更多的华人华侨凝聚在一起,通过粤剧演出和文化交流,邀请他们回来参与祖国的建设,并且参与更多的公益事业。”
胡智荣通过粤剧结识了更多海内外的朋友。“粤韵会知音。我们携手在全球弘扬粤剧文化。我坚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必将成为讲述湾区好故事的重要文化媒介。”
回到中山发展以来,胡智荣的粤曲情怀有增无减,将保护、传承和发扬粤剧的责任扛在肩上。他支持李池湘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从艺30周年粤剧专场演出;独家赞助并与广东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粤剧曲艺名家敬老慈善大汇演”活动;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市小榄体育馆主办“桃李芬芳满梨园——谭佩仪90寿辰师生名曲欣赏会”等等。
近几年,胡智荣以举办粤剧进校园活动、拍摄粤剧电影等方式大力推广粤剧。他在世界多地举办“粤韵会知音”系列演出,“不仅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有外国人来学唱粤曲,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段的粤曲爱好者的演唱水平越来越高。”
舍得之间
“三分之一”的财富哲学
时至今日,胡智荣响应着家乡中山小榄镇“榄商回归”的号召,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扎根家乡。
除了在经济上带动地域发展,胡智荣始终将公益慈善作为他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依旧慷慨解囊捐资支持家乡教育、文化、敬老等领域发展,慈善足迹不断延伸。
小榄镇的街巷里,乡亲们常常看到胡智荣熟悉的身影:“智荣又来看我们啦!”养老院的长者亲切呼唤;“谢谢您的捐助,我代表学校的孩子们感谢凯信荣集团。”
尽己所能践行慈善的路上,胡智荣已将公益当成一种习惯。有一年,他前往山东开会,万米高空,机舱内的一份报纸引起了他的关注。“上边刊登了一则求助消息,有一位母亲正恳求各界帮助她重病的孩子治病。”从文字间品读一位母亲的绝望和希望,胡智荣怆然动容,“我知道及时的救治能挽救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很想去阻止一个家庭悲剧的发生。”飞机落地后,胡智荣拎着行李四处打听这对母子的消息,及时为他们送去了救命款。很多年后,这位绝境重生的孩子怀着感恩之心,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胡智荣的联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胡智荣的公益版图不仅在中山、广东。这些年,他致力于粤剧传承、教育支持、扶危助困……他的名字被刻上中国儿童慈善功德碑上,全国妇联、商务部、全国友协、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肯定他的善举,被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家”的光荣称号。
1.5亿元善款的捐出,基于胡智荣独创的“三分之一”公益理念。“我把三分之一的财富用于投资发展;三分之一的财富用于生活;三分之一的财富用于公益慈善,这是我一直践行的人生理念。”他告诉新快报记者,慈善捐款的“舍”与财富积累的“得”并不冲突,“企业依靠社会成长,践行社会责任就要与人为善,懂得回报。而财富不嫌多,捐献三分之一财富用于公益慈善亦然。慈善捐款就是企业奋斗的动力,只要企业一直在拼搏,就能积累更多财富去做公益。”
胡智荣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他投资的“非遗工坊”致力于培训绣娘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文创产品,现已通过电商平台年销超千万元;在粤西农村,“胡智荣助学基金”不仅提供学费,更设立“乡村CEO计划”,资助20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这种“资金+技能+渠道”的全链条扶持,成功使受助群体持续增收。
慈善光谱
“巨树”“细草”同等重要
胡智荣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响应粤商回归广东以来,他已对多所学校进行了专项捐赠,动辄百万千万的“大手笔”,总额超过5300万元,为广东多地的校园建设与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说奉献于教育的大额捐赠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荫庇学子成长的“巨树”,那么,在胡智荣的慈善维度内,尚有俯拾皆是的“伏地细草”。
他提出的“公益生态圈”概念,是由点带面、由面及体的公益共同体。“譬如聚力支持教育或文化发展领域的大额捐赠,和跬步千里积微成著的善行,都同等重要。”他说,“参天大树”般的大额捐赠固然重要,“伏地细草”似的社区微公益同样不可或缺。这种理念,在胡智荣的慈善之路上早已成为立体化实践。
实际上,对胡智荣“随处公益、随时公益”的善行,最先从曲艺界老艺术家口中传出赞誉。他在推广粤剧文化过程中,也走进了不少曲艺界老艺术家的生活。他发现,不少为艺术努力半生的老艺术家,也有不易的一面。胡智荣提到,居住在广州西关老楼内的老艺术家们,大多年过七旬。“有一年春节,我带着志愿者去给老艺术家拜年,看到老楼里的楼梯没有扶手,这对长者而言存在安全隐患。就在当年的正月初八,我们马上安排工程人员,从1楼到6楼全部装上楼梯扶手。这样的‘微改造’造价不过千元,但老楼的长者人人皆可受用,大家都为上下楼梯更有安全保障而乐开了怀。”
有位80多岁的老艺术家,眼睛不好,女儿也出嫁了,生活没人贴身照看。胡智荣悄悄雇请保姆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至今已有六年。胡智荣说:“老艺术家一辈子都在发扬、传承粤剧文化,生活上克勤克俭,不一定舍得宽待自己。雇保姆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也是对他们的致敬。”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胡智荣的慈善之心也越发强烈,“真正的挑战不是捐多少钱,而是如何让慈善基因代际传承。”他透露了一项新的公益计划:修缮祖父、父亲留下的闲置物业,并向社区申请将祖辈的房子打造成一个公共空间。“小榄镇的社区发展日新月异,人们都向往更美好的公共活动环境。我希望这些闲置的房子能发挥新作用,未来就像一个公益会客厅,有图书馆、医疗站、学习小课堂等,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群。”
特别令胡智荣开心的是,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2024年两会期间他提交的《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提案》,已在2024年7月得到相关部门正式答复。“我提出的几点建议,包括给予民间慈善组织更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建立健全慈善组织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推动‘中华慈善日’所在周发展转变为‘大湾区慈善周’,都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推动落地。”
人物简介
胡智荣
1972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美国西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现任凯信荣集团董事局主席。
同时,他还是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侨联副主席。
他成立的胡智荣文化基金作为民间慈善力量一直致力于支持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胡智荣和他的胡智荣文化基金的爱心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