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中央彩票公益金始终肩负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使命,持续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注入力量,成为保障亿万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实后盾。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央彩票公益金与社保基金的深度融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全体人民携手向善的温暖见证。自1987年新中国首张福利彩票发行以来,作为中国民生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福利彩票累计销售30482.34亿元,筹集公益金9114.32亿元,在高质量发展中致力于构建现代公益体系,成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为民而立:福彩公益基因的传承
福利彩票自诞生之日就烙印着鲜明的公益属性。“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既是承诺也是行动指南。2001年,国家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将更多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彩票管理的通知》,超过民政和体育部门使用基数的彩票公益金,大部分上交财政部,纳入全国社保基金。2006年,《财政部关于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分配比例,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按照60%用于全国社保基金,30%用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其余10%分别由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安排使用。
在社会保障、民情所需的关键节点上,福彩公益始终是坚定不移的参与者。2008年汶川地震次年,中央彩票公益金通过社保基金拨付工伤保险补助参与灾情第一线;2020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又专项支持养老基金缺口填补。这种与国计民生同频共振的实践,构筑起福彩的社会价值坐标系。
制度之智:微公益激活大保障
福彩公益的运作智慧,在于实现了“群众娱乐-公益积累-民生反哺”的公益接力。彩票公益金对社保基金的支持,不仅是资金的补充,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放大。它通过制度性安排,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民生保障资源,实现了“聚沙成塔”的规模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机制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每售出2元双色球福利彩票,即固定有0.72元转化为公益金,这种细水长流的积累方式,让分散的购彩行为聚合成改变社会的磅礴力量。
这种制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双轮驱动效应:既通过社保基金为民众储备未来保障,又通过养老、助残、教育等专项公益金回应当下所需。据《民政部2024年度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公告》,2024年度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资金共计41.3757亿元,其中,36.3757亿元按照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发行宗旨,统筹用于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公益四个方向;5亿元专门用于127个试点区县探索解决县域老年人在养老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服务、困境儿童在健康成长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
向善而行:构建全民公益共同体
福彩事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以公益精神唤醒社会力量的历史进程。当代购彩群体呈现年轻化、潮流化特征,这种代际传承的背后,是“随手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新时代赋予福利彩票新使命。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实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储蓄更多战略资源。正如福彩票面所标注的:“感谢您为公益事业贡献***元”,每位购彩者都是中国社会保障大厦的添砖人。这份坚持了38年的公益接力,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焕发新的生机。
延伸阅读
彩票公益金小知识
彩票公益金是按照规定比例从彩票发行销售收入中提取的,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逾期未兑奖的奖金也纳入彩票公益金。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彩票公益金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按各50%的比例分配,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其中,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民政部和体育总局之间分别按60%、30%、5%和5%的比例分配。分配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彩票公益金,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分配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用于国务院批准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包括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教育助学、扶贫事业、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法律援助、农村贫困母亲“两癌”救助、文化公益事业、医疗救助、养老公共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出生缺陷干预救助、足球公益事业,以及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分配给民政部的公益金,用于资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公益等方面;分配给国家体育总局的公益金,用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通讯员 中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