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这菜心娇贵哩!得赶在晌午前装车发出,才能保证品质最好!”张婶娴熟地装箱打包,田边公路上,一筐筐绿油油的菜心被搬上直运货车,当天下午就能抵达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商超。
正月未出,粤东山间的晨雾还裹着浓浓的年味儿,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冬闲田蔬菜种植示范点却已热闹起来,昔日的冬闲荒田,如今成为农户增收的“小金矿”。近年来,广州市派驻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镇工作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通过引进特色种植、探索立体种养、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打好“时间、空间、科技”三张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地多产、一田多收”的农业产业新格局正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烟稻菜”轮作 土地效益大幅提升
“保底价2块一斤!”太宁村农户谢伯把最后一筐菜心搬上秤台,看着电子屏跳出的“1023斤”咧嘴一笑,“才60多天,每亩地就可以多挣3000多元,又多一笔收入!”
茶阳镇9个村有烟稻轮作区2450亩,谢伯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往每年9月水稻收割后至次年2月烟叶种植前,农田只能闲置,“没有合适的作物种植,只能干着急!”
去年,驻镇工作队了解到烟稻轮作区农户的难题后,开始着手研究破解之法。“我们带着问题赴连州考察学习,并邀请农业专家和企业来茶阳现场调研论证,得到农户支持后,引进了连州菜心在茶阳开展冬闲田标准化示范种植,试点‘烟稻菜’轮作。”驻镇工作队队长余奕剑说。
该项目采用“企业供种、技术兜底、保价回收”的种销合作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种植技术指导、肥料以及销售保障,农户负责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实现互利共赢。
负责实施项目的连州市粤盈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荣辉说:“我们有完整的生产技术规程,对产地环境、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工艺、包装标识、贮藏运输、生产记录档案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确保菜心品质过硬。”
太宁村冬闲田蔬菜种植示范点负责人饶尚景算了一笔账,“烟稻菜”轮作模式下,每亩地年产值可从8500元跃升至11500元,效益提升超35%。项目首次建设了3个示范点,面积约30亩,直接带动了13户农户增收。
这一积极尝试不仅为农户开辟增收新途径,也为后续扩大生产和推动农业高效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工作队介绍,今年将加强对接大湾区相关龙头企业,努力拓展菜心销售渠道,根据市场情况,发动茶阳种植大户按需扩大冬闲田种植面积,让冬闲田变成“聚宝盆”。
立体种养 “三栖”模式释放空间潜力
走进广地龙(梅州大埔)规范化养殖基地,齐整的钢管像哨兵般笔直矗立在地里,镀锌钢丝在半空中绷成一张巨大的“铁弦琴”。
“这棚架得扛得住台风,钢丝离地少说两米,将来百香果藤蔓垂下来,人不用弯腰都能摘果!”梅州市地之龙种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有奎兴奋地说,“今年中秋前后,这百香果瀑布就能遮住半边天,地下养地龙、地面种灵芝、空中结金果,立体种养的第三层就指着它咧!”
2023年,在驻镇工作队的牵线下,茶阳镇长兴村外出乡亲谢有奎返乡创办了梅州市地之龙种养殖有限公司,并与广药集团共建“广地龙(梅州大埔)规范化养殖基地”。广地龙(药用蚯蚓)养殖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生态友好等特点,目前该项目累计投入超800万元,建成养殖区160余亩,每亩净利可达2.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第二轮驻镇工作队积极谋划项目升级发展,“去年10月,驻镇工作队跟我介绍了‘地龙+灵芝+百香果’立体种养模式,并一起赴广西、福建等地参观学习,我们仔细论证了项目可行性后,立即决定在地面种植灵芝5000朵、在地上种植百香果100亩。”谢有奎说。
据了解,地龙的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百香果藤为灵芝遮阴、废弃菌包反哺地龙养殖,三栖模式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这种“地下+地面+地上”三栖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土地空间,不仅增厚土地效益,还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形成“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闭环,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新样板。
土地空间的充分利用同样带来了土地增值,拓宽了增收渠道。工作队介绍,种植灵芝和百香果后,基地的亩产值可增加大约10750元;还可带动搭棚、栽苗、收果、打包等年用工量超过500个,带动长期就业5人,每年可为周边村民增加收入32.5万元。
科技“点金术” 油茶林变身“富硒银行”
“2024年,我们除了自己种植的油茶外,还收购了农户种植的油茶鲜果1800多吨。”茶阳镇油茶高效栽培管理示范基地负责人余卫才介绍,“我们开发了相关产品二十多种,包括了茶籽油、护肤油、润唇油、茶枯皂、茶籽粉等系列。”
茶阳镇油茶资源丰富,但传统种植和加工方式制约了产业往高端市场发展。驻镇工作队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促成嘉应学院朱丛飞博士团队与广东穗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占地面积2200多亩的茶阳镇油茶高效栽培管理示范基地。基地根据茶阳镇土壤含硒量丰富的情况,通过为土壤定期施富硒肥、油茶果实膨大期喷施富硒叶面肥、优化炼油工艺等方式保证油茶的含硒量,并成功申请到富硒油茶认证,迈出了产业提质升级的第一步。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造血’,富硒油茶认证只是第一步,未来将探索全产业链升级。”朱丛飞博士介绍,接下来将开展油茶增硒保果丰产配套技术试验、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低产植株高接品种置换、“蜜蜂+人工”授粉技术等联合攻关,助力油茶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除了油茶,茶阳镇的高标准农田也在科技“点金术”下增产增收。大埔正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安乐村、乌石村流转集约连片高标准农田1000余亩,工作队链接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土壤改良、品种优化等举措,实现“千亩方”产量与效益双突破。2024年项目区烟叶、丝苗米等作物产量提升15%,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7万元,支付村民劳务费475.3万元,解决就业236人。
从冬闲田里的“绿翡翠”到地下涌动的“黑黄金”,再到科技加持的油茶林、“千亩方”,驻镇工作队的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余奕剑介绍,工作队将立足茶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大埔县第八个“世界长寿之乡”优势,在绿色及长寿产业上下功夫,积极整合资源,努力探索“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做强、新兴产业拓链”的融合发展之路,为茶阳乡村全面振兴铺就坚实的产业之基。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杨宗平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