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奋斗时”。3月26日,随着中山市两会的召开,中山昂扬迈上新征程。2025年,中山市紧扣“百千万工程”目标,以区域协同发展为主线,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空间优化等为突破口,推动城乡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中山样板”。
区域协同发展,激活湾区新动能
2024年,深中一体化实现新突破。深中通道通车,深中航空港、跨市公交专线同步启用,新中山客运口岸增开至深圳蛇口航线,深中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深中公积金实现互认互通,两地医保联网结算持续扩围,“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735项,无差别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不断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开通澳门社保公共服务专窗,“港澳药械通”批件增至18个、指定医疗机构增加2家,重大发展平台能级提升。
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与深圳宝安、广州南沙实现半小时通达,推动“海陆空铁”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等载体,促进产业链深度协作。自2024年6月30日深中跨市公交专线开通以来,累计客运量已突破两百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达7400人次,为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写下生动注脚。
今年,中山仍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2025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以“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战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与深圳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加快编制深中经济合作区综合规划,提速建设深中合作创新区,推动深中创新资源共享、技术联合攻关,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积极参与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参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与广州、佛山科技机构合作,与佛山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园区。深化与港澳合作,拓展“港澳科技+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规划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
区域协同发展得到了中山企业的高度认可。特别是深中通道的开通,企业普遍认为,大大缩短了深中之间的车程,提升了交通便利性,为企业带来了诸多好处。广东华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金华表示,深中通道的通车使得中山与深圳之间的供应链交流更加方便,企业的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康方生物公共关系部总监杨俊坚指出,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还有助于公司利用广州的人才资源和深圳的资金,促进更广泛的资源融合。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贝林能源作为深耕车用终端能源设备25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积极投身于珠三角东西岸资源的整合之中。“在技术资源整合方面,我们借助深中融合,加强了与深圳先进供应链的合作。通过交流与互动,将深圳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与贝林能源在传统燃油加油机领域的技术底蕴相结合,加速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
新质生产力提升,驱动产业上台阶
中山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湾区光谷”“湾区药谷”等特色平台显成效。2024年,康方生物双抗新药全球获批。今年2月24日,《2024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发布,明阳智能凭借1229万千瓦的风机新增装机容量位列榜单第三。其中,明阳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占比达31.3%。
中山从2022年起投入50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跑进全省前列,排名珠三角第一。这一年,中山新推动1038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达3811家,转型率达76.56%。同时,设立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吸引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落户。截至2024年,中山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83家,排名均位列全省前列。
今年2月6日,中山“新年第一会”提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进一步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上下本钱,预计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
3月27日,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进行部署。报告提出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上量提质、聚链成群。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完善药物试验、药品检验等公共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
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推动液氢储能核心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提质发展光电光学产业,聚焦光学感知、新型显示、激光装备等优势领域,集聚更多优质光电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布局低空经济,推进板芙无人机智能生产基地、坦洲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加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先进材料等产业,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报告明确要深入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新增8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6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建设一批示范工厂、示范车间、示范企业项目,让高质量成为中山制造的鲜明标识。
产业空间重构:
创新生态展潜力
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关键在于营造优良创新生态。3月21日,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会披露,针对土地碎片化问题,中山以“工改”破局,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助力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整备土地超3.2万亩。“工改”以来,中山累计建设千亩以上连片项目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83个,让土地碎片变连片,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广阔空间。改出来的有效空间,有效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外溢,累计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
“工改”始于土地,却不止于土地,中山终以改革思维突破桎梏。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认为,低效工业的土地利用改革,要改革原来固有的利益格局,所以这是一个破局的行动。
作为“百千万工程”重要一环,今年中山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中山将深入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大片区综合改造力度,推动“古镇-横栏-小榄”“港口-西区”“黄圃-南头”等镇街连片“工改”,腾出更多千亩、万亩级产业空间。统筹建设大型产业聚集区,推动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少于80个,总投资超150亿元。持续抓好十大主题产业园开发,集中资源打造1-2个示范园区。深入推进国家健康基地扩区提质,支持小榄镇创建省级高技术开发区,稳步推进三角镇高平化工园区复核扩园。加快盘活空置厂房、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用地,不断拓展产业空间。
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中山将积极构建“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招引培育乡村酒店(民宿)54家。此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建强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村集体收入倍增计划,成立“强村公司”179家。2024年,中山1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亿元,43个超50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
当前,中山通过“百千万工程”的系统推进,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新兴产业高地的转型。2024年GDP达4143亿元,增长3.7%,增速居珠三角第四;2025年GDP预计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今年是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接下来,中山将坚持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十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30大重点项目建设,对标最好最优最强,加力提速推动镇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努力在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郑龙骏 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