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间,蒙牛乳业发布2024年财报。公司全年收入达886.75亿元,相较上一年同比减少了10.09%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更是大幅缩水,仅为1.05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7.83%,每股盈利降至0.027元,距亏损仅一步之遥。
买了一路,踩了一路的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下半年,蒙牛营收440亿元,同比下滑7.4%;净亏损23.4亿元,上年同期则为盈利状态。
再回顾过去几年的业绩,2019-2023年,蒙牛的净利润一直处于35亿-51亿元之间,虽说有起伏,但总体还算稳定。
在早前的2月18日,蒙牛乳业发出盈利预警公告,因贝拉米商誉及相关无形资产减值,以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预计因生物资产减值和商誉减值拨备从而导致净亏损,两项非现金性质的会计项目减值影响会导致蒙牛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换言之,蒙牛正在为过去的扩张“买单”。
2019年,蒙牛豪掷71亿拿下澳洲奶粉贝拉米。结果贝拉米营收从巅峰10亿断崖式跌到不足1亿元,直接商誉减值38-40亿。
联营的现代牧业更惨,原奶价格下跌叠加生物资产缩水,让蒙牛背了7.9-9亿元的亏损。
但是,蒙牛被并购拖累已经不是第一次。
2013年,蒙牛斥资124亿港币入主雅士利,缔造了当年中国乳业最大的并购案。营收从2013年38.9亿滑到2016年22亿,2016年商誉减值22.54亿,直接导致蒙牛当年“增收不增利”。最终,蒙牛选择让雅士利在2023年私有化退市了。
而热衷于买买买的蒙牛,并购名单还包括多美滋、妙可蓝多等。
令人唏嘘的是,蒙牛疯狂并购的本意,原是为了尽可能掌控更多的上游奶源、丰富品类,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实现“双千亿”的目标——销售额破千亿、市值破千亿。
未曾想,却是一路踩坑。到目前为止,一个能打的都没培养出来。
强调“多品类布局”,却暴露出业务失衡
受并购拖累,蒙牛利润暴跌九成。其中,占据蒙牛业务8成以上的液态奶,全年收入同比下降11%至730.66亿元。2023年,蒙牛液态奶收入为820.71亿元。特仑苏通过沙漠有机奶等高端产品维持品牌溢价,但常温酸奶(纯甄)、乳饮料(真果粒)受消费降级冲击明显。
蒙牛2024年度业绩公告中提到,2024年乳制品行业因原奶供给过剩及需求不及预期,供需矛盾凸显,整体市场短期内压力仍存。蒙牛进一步拓展丰富新品类,打造多元新场景,加速To B渠道和专业乳品的拓展。
尽管蒙牛强调“多品类布局”,但财报却暴露了业务失衡。在蒙牛的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四大板块中,液态奶直接占了82.4%,其他三部分加起来还不到20%。
数据显示,在2024年,蒙牛液态奶、冰激凌、奶粉收入分别为730.7亿元、51.8亿元、33.2亿元,同比都出现下滑的情况。
“2024年原奶价格和需求下行给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带来很大去库存和喷粉压力。”蒙牛总裁高飞在业绩会上解释,他于2024年3月接任这一职位,这也是高飞上任后的首份年报发布。
不可否认,蒙牛净利暴跌的背后,与行业性收缩有关系。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乳协)相关数据显示,乳制品生产企业亦面临巨大压力,为应对原料乳过剩,企业大量生产工业乳粉,库存激增。目前每销售一吨乳粉亏损1万-2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乳业需求的收缩,经销商们的进货意愿明显下滑。
据媒体报道,有蒙牛经销商透露,就算在春节旺季,走亲访友提着牛奶的需求仍在降低。而蒙牛经销商们,还面临窜货严重的问题是。“有时候进价比拼多多售价还高,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生意。”
再来看看高毛利的婴配粉业务,随着竞争的加剧,奶粉业务受到市场挑战,蒙牛奶粉收入33.2亿元,同比下滑5.9%。
同比对手的业绩,显然好多了。
在2024年,达能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我们对超高端的爱他美领熠系列表现特别满意。”达能称。
菲仕兰2024年财报显示,其核心婴配粉品牌美素佳儿2024年在中国市场保持双位数增长。这带动了菲仕兰专业营养业务集团收入增加6%至12.2亿欧元,运营利润增加16.4%至2.3亿欧元。
雀巢中国也透露,2024年中国婴配粉业务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其中,曾连续下滑的惠氏启赋业务更恢复增长,婴配粉业务成为中国大区业绩增长最大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