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天翻地覆的差距!天翻地覆的区别。”云南省景东县茶仓茶业公司的老板刘虎这几天一直忙里忙外,脸上的笑容却是藏也藏不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3月31日,由农夫山泉公司投资2000万元捐建的茶叶初制厂建成完工,刘虎成为了这座现代化厂房的实际运营人和厂长。
和记者说这番话的时候,刘虎正忙着给绿色厂房外围一排500年的古茶树绑上红绸,当地彝族称之为“挂红”,一般只有在最喜庆的场合才会这么做。
2024年12月开始,农夫山泉公司在普洱市景东县、普洱市思茅区、普洱市景谷县、临沧市临翔区、临沧市云县陆续捐建了5座现代化厂房,厂房内安装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到了2万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厂的5倍以上。5座茶厂总投入预估超过1亿元。
“在整个云南,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设备”
“按照我们做了30多年茶叶的经验,(我们一般做茶)是凭手感,试温度,但是现在农夫的这个机器是你不用凭手感,不用凭经验,直接就定了操作,(是)工业化的流程。”面对镜头,刘虎一再骄傲地说,“在整个云南,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设备!”
农夫山泉捐建的这一整套烘清毛茶生产设备,包含了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干燥、匀堆等多个加工环节,每个步骤之间无需再用人工搬运原料,真正实现了鲜叶全流程“0落地”,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同时数字化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减少人为参与,提高了毛茶品质的稳定性,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刘虎坦言,电脑操控对51岁的他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最近一直在学习。不光自己学,还有厂里的30多个年轻工人,也正在农夫山泉茶叶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将这套崭新的产线发挥出最大效力。“大家都愿意来(学),以前去外面打工的,现在也留下来了。”
对于有1200多年产茶、种茶、饮茶历史的景东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唐代《蛮书》(樊绰)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景东县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茶叶资源优渥,当地95%为彝族。一直以来本地茶产业面临亩产产量和产值双低的问题。捐建茶厂所在的安定镇,产业年产值约5000万元,亩产年均收入仅1000元。
一谈起云南的茶叶,刘老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一个词叫被遗忘的角落,”刘老板告诉记者,景东的茶叶是“质量的高地,价格的洼地”。长期以来“靠山吃山”,不是茶农不勤快,而是即便采摘下来了也愁销路。
而农夫山泉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设备,更是观念的革新。
3月底,当地的春茶采摘还刚开始不久,农夫山泉捐建的景东毛茶厂紧邻安定镇中心小学。傍晚时分,不断地有茶农骑着摩托车过来送鲜叶,这也正是当地小学放学接小孩的时间。
绿色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声不绝。“农户下午收鲜叶,送过来我们就晚上生产,可以说只要有鲜叶,我们就能生产,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农夫山泉茶叶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推动云南茶叶全产业链升级,提升附加值,正是农夫山泉公司在云南捐赠毛茶厂的初衷。茶叶公司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农夫山泉将不断带动当地的工业化与标准化改造,通过技术投资提升加工效率和品质稳定性,将日产能提高至国际水平,并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品控体系;比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拓展茶饮料深加工领域,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农夫山泉是真真实实来带动大家增收的”
在南涧县另一座有40年历史的茶厂中,老板周红海正在信心满满地规划新增设备投入,抓紧进行茶厂现有产线的升级改造。
去年5月,周红海与农夫山泉签订了协议,他的茶园成为了农夫山泉在全国合作的60余个自采茶园之一。“当时一点没有犹豫的,当天就决定签约,”周红海告诉记者。
周红海介绍,南涧历史上做烘青工艺的不多,主要是“晒青”。烘青和晒青是茶叶加工的不同工艺流程,也直接决定了毛茶的品质。但是晒青受天气影响大,5-6月份之后云南进入雨季,就无法再进行这样的茶叶加工了。
农夫山泉的到来,改变了当地茶叶只收一季的传统。“以前到了夏天和秋天,就算费时费力把茶叶采下来,也没人收购。现在可以采夏茶秋茶,我们的收入肯定能翻倍了,”51岁的彝族人左正兰务农至今,鲜少下山进城,至今没去过昆明,农夫山泉的到来,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原来我们的茶叶还可以做成饮料,农夫山泉是真真实实来带动大家增收的。”
去年是周红海第一次与农夫山泉这样的瓶装饮料厂进行合作。“我们这里的夏秋茶品质也很好,只不过没人收就没人采,而去年和农夫合作以后,我一直干到10月30号才停机器,”周红海介绍。
2024年合作以来,农夫山泉公司即从周红海的茶厂中收购干茶20余万公斤,目前已占到他茶厂全年交付量的60-70%。与此同时,去年周红海茶厂对农户的鲜叶收购价格也较往年增加了20-30%。
为了达到农夫山泉的收购标准,周红海已经先期投入500万元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未来可能会再投入1000万左右,这已占到他日常全年销售额的一半。
为什么敢这样下血本?周红海说,还是因为看好与农夫山泉的这种长期合作模式。“我们就是奔着长远去的。”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捐赠工厂只是开始。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表示,在云南捐赠工厂,农夫山泉要做的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在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做法,“授人以渔。”
除了捐赠建设硬件设施和设备外,农夫山泉还提前安排专家到现场调试设备、并对运营主体从生产团队搭建、生产技术要点、生产流程梳理和风险管控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让产线真正发挥潜力、让毛茶初制厂具备工业茶的运营思路和生产能力。
对于合作的自采茶园,农夫山泉的管理模式细致到户。据农夫山泉云南茶叶基地品质管理员李泽斌介绍,农夫山泉与合作茶厂约定了前端种植的118 项茶叶有机标准,这些管理标准超越国标。
周红海对此感受很深,“要求是真的高”。每一批加工出来的干茶,每天乃至每个小时都要茶汤留样进行品尝,以达到东方树叶茉莉花茶“花香茶味”的统一标准。“不光基地管理员会过来,农夫山泉的品控和研发人员都要过来喝,最后总的抽样还要寄到农夫山泉总部进行100多项农残检测。”
除此之外,农夫山泉对品质的管控还深入到了田间地头。
目前云南的茶叶种植以分散的小户为主,户均种植面积只有10多亩,种植手段较为落后,管理也比较粗放,存在“占山为王”,一家一户一标准的情况。“一开始,老百姓也不理解,我们就和他们算经济账,农户觉得我能赚到钱了,他就愿意去做改变,”周红海介绍说。
农户增收之后,积极性也提高了。刘虎说,去年他们邀请农户来参加农夫山泉鲜叶收购规范标准签署大会,现场农户提了好多问题,“每一个村的人都挤满了,我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开会场景了。”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这一“三茶”统筹发展理论的第5年。
农夫山泉在云南茶产业的新探索,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我们的兴奋点不仅仅是农夫山泉这轮捐了1.25亿元,而是它启动了新一轮在云南的茶产业链计划。我们更兴奋的是,农夫山泉‘授人以鱼’之后的‘授人以渔’”。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赵怀君介绍,云南历来重视头部企业,更重视企业来云南后自身更好发展并带动整个产业链生态的优化,“我们相信好水配好茶会象好马配好鞍一样,日行千里。”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夫山泉捐建的这5座茶厂还将继续在当地发挥标杆性的引导作用。据悉,农夫山泉公司旗下拥有“东方树叶”品牌无糖茶系列产品,以及“茶π”品牌果味茶系列产品,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茶饮料生产企业(不含奶茶)。2025年3月刚公布的财报显示,去年农夫山泉茶饮料版块实现收入167.45亿元。东方树叶无糖茶近年来增速迅猛,引领了无糖瓶装茶流行的市场风潮,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86%。(陈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