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走进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坑塘村的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抢抓晴好天气,为新打的机井安装配套灌溉设备。今年以来,大崀镇以“开局即冲刺”的干劲,通过实施水源保障、良田建设、荒地复垦“三大工程”,全力推进春耕生产各项工作,为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坑塘村和振民村部分农田是典型的“望天田”区域,长期受季节性缺水困扰。今年初,镇党委、政府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灌溉难题,将“抗旱保春耕”列为“百千万工程”民生实事首要任务,加快启动抗旱应急管道工程,为村小组连接新的采水点。
在坑塘村,施工队经过地质勘探,在海拔300米的山坳处成功打出第一眼深水井,日出水量达200立方米,可满足300亩农田、果园灌溉需求。振民村则采用“集中布井+管网连通”模式,配套铺设灌溉管道2.2公里。“以前种养全靠天吃饭,现在井水直接通到地里,今年紫苏能多种50亩!”振民村紫苏种植大户说。目前,打水井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
在松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新建成的排灌渠纵横交错,智能气象站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叶面肥。大崀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做到新建与改造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发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022年以来,大崀镇重点推进的4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采用“土地平整+地力提升”模式,配套建设物联网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阳山西洋菜+枸杞菜”订单农业,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的同时带动附近农户每亩增收300元以上。
针对部分村组出现的土地撂荒现象,大崀镇创新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复垦模式。松林村经济联合社通过“代耕代种、托管经营”方式,将120亩撂荒地改造为蔬菜种植基地,吸纳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对长期外出务工农户,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机制,实现“一地收四金”(租金、薪金、奖金、股金),确保土地流转收益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松林村还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整合流转农村土地、田头冷库、厂房等资源资产和资金,以村集体“三资”入股农业龙头企业获得“股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解决了缺技术、缺市场、产业分散的问题,推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为提升复耕质量,大崀镇组建农业技术服务专班,开展“田间课堂”12场次,推广“早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目前已完成撂荒地复垦860亩,其中300亩发展林下经济,200亩种植玉米,其余全部落实水稻种植计划。振民村村民冯大姐将3亩荒地流转给合作社,除了每年增加租金收入外,她在基地务工每月还有2800元的收入。
截至4月5日,大崀镇已完成春播总面积7596亩,其中春播粮食3432亩、油料作物2666亩、春播蔬菜1278亩、其它春播作物220亩,春耕备耕正有序推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