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舞台镁光灯下,古铜色泛光的皮肤,每束肌纤维都在聚光灯下绷出清晰的纹路,刀刻般的肩颈轮廓,八块腹肌整齐得像是用直尺刻出来的几何体。近日,在“国家喊你减肥”的“体重管理年”热潮里,一组健美比赛上肌肉贲张的比赛照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照片上的主角许晓东是2024年香港环球国际健美联赛50+组亚军得主,彼时53岁。他还是名企立白科技集团的党委书记、副总裁,反差身份与健美体形引爆热议。“希望能通过我这个例子,让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人加入到运动和对自己体重管理的行动中来。”
名企副总裁因八块腹肌健美比赛照意外走红
“这一个星期以来,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发微信给我,在网络上、视频号、公众号、抖音号上看到对我的报道,他们都转发给我,纷纷表示钦佩。”许晓东笑着说。
许晓东的办公室内,除了摆放了各类企业管理书籍、企业文化刊物、立白的各类奖杯奖座外,健美比赛物料占比很高:面向他办公室的整面墙都挂满了他去年参加健美比赛的巨幅海报,书架上则裱在相框中的127号比赛号牌和获得的奖牌,摆桌上则是2024年香港环球健美联赛小银人奖座。而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身笔挺西装,精神奕奕,指着墙上的巨幅健美海报说:“这都是3月过生日时同事挂上去的,过几天会撤下来。”
面对外界对他53岁参加健美比赛并获奖的广泛关注和传播,许晓东非常意外,但又觉得这是件好事。国家从2024年就提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2025年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再次重申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明确提出“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希望能通过我这个例子,让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人加入到运动和对自己体重管理的行动中来。”
一台拖延了20年手术划开的不仅是膝盖
一场膝关节手术,让许晓东的日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23年2月,许晓东接受了一场左膝人工韧带置换手术。这个拖延了20年的治疗,源自年轻时足球场上的一次撞击。
20多年前,许晓东极为爱好踢球,每周不踢一场就觉得少了什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一天,他的左膝前十字交叉韧带在踢球中意外断裂。然而下了场的许晓东,并没有彻底根治膝伤,自此落下了伤痛。
踢球是不能再踢了,然而对运动上瘾的许晓东根本闲不下来,他转为上健身房撸铁,与伤腿似乎达成了某种和解。
然而,渐渐他发现连走路都成问题了,才不得不去医院检查。结果,这20年的拖延,不得不用一场膝关节大手术来弥补:人工韧带植入、半月板修复、13个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病灶清除,以及术后为防止复发必须做的20次放疗!
术后拄拐的48天里,他不得不停止撸铁,并清晰地感受到肌肉的流逝:不但身体暴瘦,左小腿像漏气的气球,褶皱的皮肤下只剩下萎缩的纤维,整个人非常憔悴。这让他情绪陷入了低谷。同时,他收到了医生的警告:他左腿肌肉已严重萎缩,痊愈后要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为了达到康复标准,他决定给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将医生的康复训练方案“升级”为更疯狂的版本,他立了个flag:参加一场健美比赛!用竞技倒逼康复。医生的看法也给了他更多底气:“人工韧带比自体韧带更强韧,怎么折腾都行!”
为了让自己无路可退,许晓东到处嚷嚷,逢人便说要参加健美比赛。他知道以自己的个性,当越多的人知道他的计划,他就越不可能退缩和放弃。
5个月完成从病人到健美运动员的转变
只有5个月的备赛时间,还练出八块腹肌、一身腱子肉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许晓东首先找来了原中国健身健美国家队前队员李灿。在教练的规划下,制定了头三个月增肌、后两个月刷脂的5个月快速健美计划,饮食和训练都必须跟上。
备赛期的餐桌就是小型战场。“饮食控制太痛苦了!”许晓东说,别看他热爱健身,但平时在饮食上他却很随心所欲,最爱的是高糖高油的食物。他说,甜的、冰的、油炸的、腌制的,最不健康的食物都是他的最爱。然而这些都必须离他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纯净饮食”。
早餐2个全蛋+4个蛋白的标配,配上麦片、牛奶,让这个曾用奶茶续命的中年高管找到新的乐趣;公司食堂必须抢购的健康餐,虾、牛肉、鸡胸肉搭配意面、西兰花等,午餐吃“草”也吃出了别样的腥甜;晚上再来一份鸡胸肉、牛肉、青菜配合优质碳水土豆等,晚餐也能吃得满足。戒断了曾经的最爱,他感觉到身体日渐轻盈。
训练也明显加大了强度。在备赛的5个月里,健身房的镜子每天都投映出许晓东运动的身影。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到健身房报到,每次健身至少两小时。有时周六、日还会加练,早晚各练一场,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9练!
最残酷的是2个月的刷脂期,他必须每天要练40分钟以上他“最恨的”的有氧运动,跑步机、椭圆机上都是他的汗水。
身体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健身的动力也越来越足。每日如此雷打不动,他坚持了整整5个月!最终,去年9月,他参加了2024年香港环球健美联赛50+组,并获得该组别亚军。“我原本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很大的目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出乎我自己意料之外。对我来说,只要能去参加健美比赛,能够站到台上,就已经足够了。”
他手机里至今珍藏着连续148天的备赛打卡记录,从体脂率15%到比赛时的7%,数字更迭间藏着他的执着。
“不可复制的极端案例”不应被普通人效仿
面对网友“5个月练出八块腹肌”的惊叹,许晓东强调这是“不可复制的极端案例”。“首先我有长期健身的基础,所以5个月的高强度备赛能让我站到比赛舞台上。但是对健身小白来说,5个月达到这种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许晓东说,健身和健美也是两回事,日常健身不必照搬健美模式,而是要放慢脚步慢慢来。无论是体重管理还是运动,睡眠、饮食、可持续的运动习惯才是根基,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很多年轻人急于求成,总急于知道一个月能不能减10斤,能不能很快练出马甲线、八块腹肌?所以练了一段时间看到身体变化不大后,就很容易放弃。所以,锻炼和体重管理,首先要改变心态上,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无法一蹴而就,只要有行动、能坚持,就能慢慢收获,最后一定能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都说五十知天命。对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来说,对付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锻炼,没有其他捷径。他认为,50岁以后,人的肌肉流失速度比年轻人要快很多,只有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抵抗衰老。“我一直都认为锻炼是不分年龄的,无论是20岁、30岁、40岁还是50岁,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关键是否行动,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并坚持下来。”
“无论胖瘦,都应该建立运动习惯。”在许晓东看来,自己就是长期坚持运动的获益者:形体更好,精力更充沛,精神面貌更好,更有自信,有更足的精力去投入工作。
是不是工作忙、公司高管就没时间运动了呢?许晓东可不这么认为。“很多人说不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但其实只要愿意,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比如,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做空腹有氧,对控制体重、刷脂有很大帮助;中午也可以抽空锻炼一下;下班后、晚上是不是也可以到健身房去锻炼;有时候出差,也能抽出一点时间到酒店健身房锻炼。
找到感兴趣的运动、设定目标、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
从踢球、打羽毛球,到泡健身房,等标签让有数十年锻炼经验的许晓东不但是“撸铁狂人”“健身达人”,同时对日常如何运动和体重管理有更多体会和建议。
首先要找到自己感兴趣、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方式,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并坚持。健身并非最优解,踢球、打羽毛球、游泳、跳舞也很好,甚至不爱出门,在家里每天做操,只要你喜欢,就是最适合你的运动。“有的人觉得健身枯燥,坚持不了两天就放弃了也白搭。”许晓东就爱撸铁不爱有氧,即使参加完健美比赛,他现在仍然坚持健身锻炼,一周基本保持练4~5次。要不是为了更好地健美备赛必须加入有氧刷脂,他绝对跑不下去。
第二要设定一个目标。没有目标,缺乏动力。远大的目标要有,小目标也不可少。“大目标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小目标则是在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中的一个个比较容易实现的计划,一步步来,逐个实现。”而小目标的实现,能让自己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会更有动力冲刺下一个目标。
第三一定是行动。都说“管住嘴,迈开腿”,关键要行动,不能只沉浸于空想之中,没有行动,也就没有改变。
第四必然是坚持不懈。只有坚持才能收获想要的结果,就像人们常言,“唯有坚持别人所不能坚持的,方能收获别人所无的成功。”
从高管带头健身到数字化健身房
在立白总部,“健康幸福每一家”的企业使命正被拆解为可量化的细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以多种形式蔓延:公司食堂推出的健康餐供不应求,数字化智能健身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而许晓东办公室外挂满健美海报的走廊已然成为“健身打卡地”,立白董事长陈泽滨身体力行的“健身文化”已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经常约跑的研发中心跑团,在枯燥的研发工作中迸发激情;网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篮球社、瑜伽社、拉丁舞社等多个运动社团,是员工们下班后,一起结伴运动的好选择;每年的运动季、两年一次的大型运动会更是点燃了员工们对运动的热情……在企业领导人的支持下,运动早已深深烙印在这家民营企业的基因中。
其实去年底,陈泽滨就提出要打造企业员工健身房,让员工走出办公室就是健身房。在这样的思路下,如今54岁仍每天在健身房与自己较劲的副总裁许晓东,正在把“人体实验室”获得的认知,转化为中国企业健康管理的新样本,把企业健身房的筹建视为职业生涯最特殊的产品研发。
“相信今年七八月份我们的数字化智能健身房就可以对员工开放。”说到他参与筹划的健身房,许晓东非常兴奋。“届时,立白的健身房与很多高规格健身房无异,功能分区和器械齐备,包括有氧区、力量区、普拉提区等。健身房最大的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希望通过数字化管理,让员工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过往的锻炼情况,例如上一次使用这台设备是什么时候、使用的重量是多少等,再结合健身房配备的专业教练的指导,让他们锻炼起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在国家倡导全民体重管理的背景下,立白的试验具有样本意义——当传统制造业开始用数字化分析评估员工身体素质,带领员工管住嘴、迈开腿,预示着一场从办公室到健身房的效率革命正在萌芽。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