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4月17日上午,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荔湾区会议中心开幕。荔湾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李锋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到,2024年荔湾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6.36亿元、增长2.3%,增速排名全市第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工业投资增长68.7%,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商品房销售面积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9亿元,区牵头60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203.8亿元,完成率达113.2%,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稳居全市前列。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9亿元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区新增注册项目381个,签约项目281个,协议投资额234.57亿元,广州工控产业园发展集团、万力轮胎销售总部等项目成功落户。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4.57万户,全年新增“四上”企业403家、增长50.9%。
平台建设有力推进。开展建设领域重点攻坚行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9亿元,区牵头60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203.8亿元,完成率达113.2%,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稳居全市前列。白鹅潭商务区积厚成势,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成开放,鹅潭一号总部竣工验收,广州首座万象商业综合体、全国首个滨江太古里等项目加快建设。海龙围科创区能级跃升,荔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创金中心)、大参林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唯品会项目竣工验收,广州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荔湾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敏城互联数字经济大楼等项目顺利封顶,大翔集团创新大厦、云酷科创谷、绿瘦科技园等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消费市场活力涌现。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超100场次,打造放心消费新场景。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9.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700亿元。建设大西关片区、沙面、陈家祠和白鹅潭四大美食集聚区,举办“千年粤闽 味融非遗”美食文化节,打造“品味西关”区域公共品牌,成功注册全国首个区域公共品牌立体商标。
建成产业载体面积160.06万平方米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工业规模初显,重点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细分产业。
广州荔湾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全市首个省产业园区,与院士团队共建的广州市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成立,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通过省级认定。荔湾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价值园区纳入市级生物医药价值园区,广东汉潮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广东省传统中药创新中心。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31家,占新增企业数比重超3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29.8%。现代商贸业绽放新彩,花卉、茶叶、水产等专业市场加快转型,黄沙水产中心竣工验收,江楠中心建成招商,9家专业市场获评广州市星级市场,汇美国际、apM时代国际成功向时尚化特色产业消费商圈转型。推动建设岭南花卉市场花卉综合体,花博园首期地块加快收储。南方大厦等3个试点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区市场采购出口额增长169.8%。
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产业载体建设三年行动,2024年已建成项目45个、建设面积160.06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4个、建设面积241.87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4个、建设面积7.23万平方米。1906科技园、奥宝汇科创园、广州发电厂等改造成效明显。岭南V谷、珠江钢琴创梦园等6个产业载体入驻企业330余家。实施经济联社留用地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留用地开发建设。
创新驱动显著增强。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总量达314家,连续3年实现快速增长;新增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培育独角兽、种子独角兽、未来独角兽企业8家、增长125%。全区研发投入15.35亿元、增长8.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大院大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29.7%,增速排名全市第三,省建研院、未来一手、电网能源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11家企业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5.9%。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建设,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48件、同比增长13%。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银”合作平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7.3亿元,“以知换资”释放企业创新潜能。
“禅城—南海—荔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荔湾区扎实推进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建设。广佛全域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禅城—南海—荔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荔湾—南海人才高质量发展合作区被列入省级标志性平台。持续推进广佛互联互通,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广州段)A线通车,广佛大桥(一期)建成开通。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引进项目23个。试点开设“港澳子弟班”,63对粤港澳姊妹学校多样化交流;合作共建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修订荔湾英才卡实施细则,出台42项人才配套政策,健全“1+N”人才政策体系,推选区高层次人才举荐专家7人,评选产业领军人才7人,产业领军团队6个,兑现荔湾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项优惠服务。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制定三年行动方案,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推进90个政策兑现事项纳入“一窗受理”。深入实施“房票安置”、省级“零欠薪城市”试点创建、环卫一体化等各项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荔湾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做法写入《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荔湾区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探索“工改工”路径推动老旧物业提质增效被遴选为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年度区域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市第一,永庆坊信用园区获评省“信用创新应用案例”。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力实施“五外联动”,新设外资企业1077家、增长24.8%,实际利用外资10.1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219.6亿元、增长5%,实现六连增。花卉特色进口平台获评市级示范平台。激活对外循环新动能,助力培育AEO企业,推动外贸通关时效提高30%。“港澳药械通”政策实现突破,广医一院大坦沙院区等3所区内医疗机构纳入试点。
完成100条共48.6公里道路升级改造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征拆,全年完成征收用地29.5万平方米,征拆私房625户、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以及机团单位18个、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啃下多年征拆“硬骨头”,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等项目征收全面清零,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广湛高铁、芳白城际项目征拆高效推进。
财政投入55.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4亿元,建成、打通白鹅潭大道(上涌直街—信义会馆段)等47条道路31公里,完成康王中路、东沙路等100条共48.6公里道路升级改造。在荔湾设有8个站点的地铁11号线运营通车。
新增非机动车道18.6公里,总里程达87.3公里。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6万个。新建5G基站714座,完成率183%。累计创建达标排水单元2184个,改造合流渠箱50条,新建污水管道45公里,改造供水管道160公里,实施水闸泵站建设、河涌综合整治和堤防达标加固工程40个。鹤洞水闸泵站等3个工程被评为全市水务精品工程示范项目。
河沙、西郊等5个已批在建城中村改造有序实施
城市更新纵深推进。在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率先提炼“十二步”工作法,山村、坑口项目按照“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模式加快推进,复建安置房开工,全年完成投资约20亿元。河沙、西郊等5个已批在建城中村改造有序实施,全年完成投资约38.6亿元。全面加快土地收储出让,全年完成征收用地18.4万平方米;组织出让3宗用地约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石围塘收储项目发出全国一线城市第一张房票。分批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推动泰兴等2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隆庆等6个老旧小区完工。
完成绿道及碧道建设8.5公里
绿美荔湾生态建设成果丰硕。改造提升陈家祠等重点片区,建成广钢公园示范点二期等11个公园,新增及改造提升绿地12.5万平方米,完成绿道及碧道建设8.5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排名全市第一。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二,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全区35条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珠江后航道省考东朗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Ⅲ类。实施美丽荔湾建设,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获2024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非洲、亚太和中东区“社会和社区健康类”荣誉奖,荔枝湾涌获评广州市第一批美丽河湖。环境质量创5年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超额达标,优良天数比例为90.7%;PM2.5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全年完成“散乱污”场所整治137家,排名全市第三。治理违法建设140万平方米,实现规范化保洁全域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大力推进6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出彩。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项目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恩宁路项目入选国家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多宝路—宝源路、光复中项目获3.76亿元中央预算资金,占全国专项资金总量七分之一。合计认定公布传统风貌建筑五批415处,数量居全市第一。大力推进耀华大街、多宝路—宝源路、恩宁路等6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三线”整治超500千米、打造公共空间30处、修缮建筑外立面323处、整治“第五立面”262处。利用街区腾挪的空间资源,打通消防通道,完善微型消防站、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公厕、治安监控、排水系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街区品质。
白鹅潭春节烟花汇演出圈出彩
文旅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深化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开展“荔枝湾·新西关”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整合永庆坊、沙面、陈家祠等文旅资源,推出传统文化、美食购物等主题共10条精品旅游线路;精心组织水上花市、传统迎春花市、端午游龙、羊城菊会等重大民俗节庆活动,白鹅潭春节烟花汇演出圈出彩。32项文创产品取得商标,在机场、地铁、邮轮等重点场所进行文旅推介;打造“荔湾礼物”文创品牌,持续讲好荔湾故事。
高质量完成十件民生实事
社会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高质量完成十件民生实事,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比超八成。多措并举稳定就业,新增就业1.62万人,促进创业4524人。兜牢民生底线,及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约1.57亿元。选树100名“军创先锋”,成功培育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市级孵化基地。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百医护老”工程,惠及30余万名老龄群体。建成长者饭堂164个,白鹤洞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获评市引领性综合服务中心。全年为老旧楼宇加装电梯73台,惠及群众超1万人。“帮帮看家”项目帮助1.7万残疾人解决生活难题。“一街一托育机构”覆盖率达100%,在悦汇城打造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商圈。新增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2655户。扎实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支援、合作等工作,创新推动全域“反向飞地”建设,共建粤黔协作现代产业园区4个,推动25个社会企业和联社与3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结对子”,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超12亿元。
全区新增床位780张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区儿童医院、荔湾中心医院花地湾院区投入运行;荔湾中心医院组建医疗集团,与广医一院开展全方位合作,全面推进高水平三甲医院创建。“一街一中心”建设达标率100%,多宝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批成为省级社区医院。全区新增床位78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7.8张。国际呼吸医学中心项目用地获省批复,广医脑科医院与华大基因揭牌成立精准脑健康研究转化中心。引入26个名中医工作室,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区骨伤科医院正骨专科顺利通过省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验收。
新增学位4110个
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强区建设加快推进,高考本科率和特控率连续两年上升。新开办学校(校区)5所,新增学位4110个。全面深化集团化办学,出台13项配套机制,深化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制定推进“五育融合”特色教育政策体系,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采写:新快报记者谢源源 通讯员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