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4月18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大会票决产生了2025年荔湾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投票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是由区政府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在区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一、运动就在“家门口”:建设社区小小运动场,打造便捷运动新空间
利用街头巷尾的小微空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方式,“见缝插针”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小型运动场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少于100个,打造成青少年课后运动、中老年人日常休闲健身的社区小小运动场所,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的运动健身就在“家门口”需求,为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营造“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的浓厚氛围。
二、强技赋能,“荔”促就业:技能培训与创业帮扶双向发力,就业优先固民生之本
1.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围绕“就业资金援企稳岗”“三项工程提升技能”“突出重点精准服务”三项行动,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年培训劳动者10000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500人次。
2.组织“源来好创业”系列活动,链接资源支持创业者就业创业,举办荔湾区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创业孵化载体2个,引入创业典型项目2个,帮扶成功创业3500人,创业带动就业8000人。
3.为350家小微企业提供劳动关系托管服务,促进不少于50家企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打造“荔薪无忧”劳动争议受理平台,从源头上加强欠薪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帮帮康健行”: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健护服务,打造多维健康守护网络
1.在22个街道全覆盖开展社区健康讲座进街道、进社区专项行动,结合助残日、残疾预防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点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构建全方位社区助残健康服务共同体。
1.在22个街道全覆盖开展社区健康讲座进街道、进社区专项行动,结合助残日、残疾预防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点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构建全方位社区助残健康服务共同体。
2.实施定向支持家庭就医,解决出行难题,减轻残疾人家庭在就医过程中的负担,为300人次残疾人提供无障碍出行就医服务;为不少于50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适配假肢、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精细化服务。
3.应用智能化手段,帮助残疾人便捷、安全用药,为1000名荔湾籍残疾人提供“智能药盒”。
四、“肺健康畅呼吸”:推进肺癌早期筛查,提升居民肺健康水平
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技术支撑,开展肺癌早防早治筛查,全年免费为1000名辖内居民进行肺部CT检查评估等,提高居民肺部疾病防治意识和肺癌5年生存率,逐步提升辖内居民肺健康水平。
五、一老一小“明眸皓齿”行动: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促进和少年儿童视力筛查与干预工作
项目一: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促进行动
1.组织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科普宣教不少于20场,提高关爱老年人口腔健康知晓度。
2.组织区口腔医院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社区、养老院等,免费为广大基层老年人群开展口腔健康知识科普讲座、义诊、巡诊等活动不少于2场,为老年人提供口腔健康指导和赠送口腔清洁用品。
3.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口腔诊疗和绿色就医通道等优质便捷医疗服务,围绕老年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4.组建老年口腔健康指导组,建立口腔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联体,加强促进老年口腔健康人才培养与交流,提升老年口腔医疗服务能力。
项目二:实施少年儿童视力筛查与干预
1.为全区10000名左右少年儿童开展近视筛查工作,建立少年儿童视力健康电子档案,根据情况探索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保障少年儿童健康。
2.多角度构建少年儿童近视防控体系。开展“爱眼角”“爱眼屋”等宣教基地建设工作,组织多场次、形式丰富的健康科普知识进校园、“6.6爱眼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群体对眼健康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举办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宣讲视频比赛,营造良好近视防控氛围;按要求开展学校采光照明监测工作,助力打造舒适灯光环境;加强近视防控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学校、基层卫生机构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近视防控队伍培训,提升区近视防控队伍水平。
六、“荔湾心安”工程:完善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关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1.完善区—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建成“荔湾心智”服务平台。
2.提升各街道心理服务站(室)“粤心安”建设,使“粤心安”常态化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3.充分发挥保险业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多元化补偿机制,为全区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购买患者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减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负担。
七、青“心”守护成长:家校社协同,合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1.守护校园心理健康:组建专家智库,建强用好专家教授、心理教研员、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科任教师等6支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分校区学生规模500人(含)以上的独立配备专职心理教师,500人以下的分校区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志愿心理咨询师团队,提供心理辅导、心理援助等服务。
2.营造校外阳光成长环境: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家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全年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校园、进社区不少于20场。社区创建家长学校全部达标,开展心理健康等主题的讲座和实践活动。
3.关爱特殊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不少于80名涉案未成年人及重点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治、困难帮扶等一对一个案跟进服务。为100名以上困境儿童开展心理健康筛查,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辅导并跟进。依托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推动解决属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问题。
4.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及家庭教育观念,社区、街道、企业、学校多方合力,培育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八、疏堵保畅护平安:强化道路交通规范化管理,提高道路交通效能
1.改善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环境,加强既有非机动车道隔离栏维护管养,对新建道路加设非机动车道隔离栏。
2.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标识,对新建道路增加大车右转危险盲区、等待区等路面安全标识。
3.针对花地大道南、西湾路等道路开展交通拥堵点治理,在道路重要节点安排执勤人员加强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疏解,提高道路交通效能。
九、优质教育聚“荔”赋能: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荔湾教育均衡发展
增加优质基础教育学位资源供给,推动新开办3所公办中小学校,全年新增不少于5000个基础教育优质学位,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提升办学质量,促进荔湾教育均衡发展。
1.东漖旧村改造配套小学(办学主体为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新增优质学位1620个。
2.广钢新城AF040128地块配套中学(办学主体为广东实验中学),新增优质学位1800个。
3.鹤洞小学新增学位1620个。
十、“救在身边”:开展心肺复苏CPR+AED培训,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水平
1.在区相关公共场所增加29台AED(包括16个社区便民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和13个养老中心),进一步完善区有关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提高社会急救能力。
2.深化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活动,全年计划完成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含心肺复苏CPR+AED培训)不少于2000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公益宣教不少于1000人次,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
采写:新快报记者谢源源 通讯员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