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税战针锋相对及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面临撕裂重组的当下,国产芯片行业自强不息,不断以技术突破在动荡的行业格局中站住脚跟、谋求发展,一大明证就是多家业内标杆企业近期纷纷交出了亮眼的业绩报告。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已经发布一季报的芯片企业有36家,有25家净利润实现增长,占比接近七成。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认为,国产芯片的爆发潮已经来了。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芯片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金额达1595亿美元,芯片制造厂数量也在增加。他表示,虽然目前国产芯片在先进制程方面仍存在差距,但整体芯片产业正在经历高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持续爆发,“出口额有望实现20%到25%的增长。”
AI芯片:寒武纪业绩暴增4230%
自登陆科创板后,顶着“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就被视为中国AI芯片的希望之一。
自上市以来,受制于芯片行业的高投入、强研发模式所限,寒武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例如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在营收规模仅有7.09亿元、1.85亿元的情况下,公司的研发费用却高达11.18亿元、6.59亿元。
不过,4月18日,寒武纪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单季营收高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22%,净利润实现3.55亿元的历史性扭亏,一跃成为A股最亮眼的科技股之一。
据了解,此轮业绩爆发的背后,产品力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从产品结构来看,云端产品线是寒武纪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该产品线在2024年实现了1187.78%的同比增长,收入达到11.66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营收的99.3%。
在寒武纪的诸多产品中,其自研的思元590芯片格外令人瞩目。一些行业测试结果显示,思元590支持绝大多数主流模型,且在某些大模型训练任务上,思元590的表现已非常接近英伟达A100,被视作最有力的国产替代品之一。
海通证券认为,美国计划收紧英伟达对中国出口H20芯片,如果英伟达受此影响完全退出中国数据中心业务,预计中国数据中心AI芯片市场将重构为华为、寒武纪、昆仑芯三家公司主导的格局。
而寒武纪的隐患则在于,首先是客户太集中,2024年第一大客户占了寒武纪销售额的将近80%,万一后续大客户出现变动,业绩可能有所波动;其次是竞争激烈,外有英伟达多年技术和生态壁垒,内有华为、壁仞、沐曦等众多GPU企业贴身肉搏。
刻蚀设备:中微营收突破90亿元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日前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90.65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约13.88亿元,同比增长约16.51%,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从营收构成来看,刻蚀设备作为中微公司核心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全年收入约72.77亿元,同比增长约54.72%,稳居国产刻蚀设备龙头。
中微公司正通过投资和并购,推动公司更快发展。财报显示,公司自上市以来已投资3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战略协同效果。其中,公司参股投资的8家公司已经完成A股挂牌上市。
天眼查最新资料显示,近日中微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0亿元人民币增至4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了300%。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由中微公司全资持股,法定代表人为尹志尧。中微公司最新财报中披露,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尹志尧已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在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方面持续发力并取得显著进展。以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为代表的设备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成果斐然,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13.6%,在刻蚀、清洗、去胶和CMP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已突破双位数。
CMOS芯片:思特威净利润暴涨2663%
近日,国产CMOS巨头思特威发布了2024年度财报及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思特威2024年营收59.68亿元,同比增长108.87%,净利润3.93亿元,同比暴涨2662.76%。而2025年一季度,营收17.50亿元,同比大涨108.94%,净利润为1.91亿元,同比暴涨1264.97%。
从业务领域来看,在智能手机领域,公司与多家客户合作加深,高端旗舰手机主摄、广角、长焦和前摄镜头的数颗高阶5000万像素产品,以及普通智能手机主摄的5000万像素高性价比产品出货量均大幅上升;智慧安防领域新推出的迭代产品性能优异,销量上升显著;汽车电子领域应用于智能驾驶(包括环视、周视和前视)和舱内等多款产品出货量也同比大幅上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营业收入的显著增长。
据了解,过去思威特的产品更多的是聚焦低端市场,近几年里,由于技术发展,思威特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众多的高端旗舰手机上了,尤其是主摄、广角、长焦等5000万像素的产品。到了2024年,思威特在手机CMOS芯片上的出货量已经是全球第五位。
总体来看,思特威2024年的业绩表现亮眼,智能手机业务的强劲增长成为公司营收的主要驱动力。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思特威需要在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发力,以确保其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AIoT芯片:瑞芯微净利润增长超340%
瑞芯微最新披露的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1.36亿元,同比增长46.94%,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5.95亿元,同比增长341.01%;扣非净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326.22%。
2024年,瑞芯微依托AIoT芯片“雁形方阵”布局优势,在旗舰芯片RK3588带领下,以多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组合拳,促进AIoT多产品线的占有率持续提升,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机器视觉、工业及行业类应用等领域;以 RK3588、RK356X、RV11系列为代表的各AIoT算力平台快速增长。
瑞芯微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亿元-2.25亿元,同比增长196%-233%。瑞芯微表示,一季度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IoT市场增长迅猛,公司在旗舰芯片RK3588带领下,AIoT各产品线保持高速增长。
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营收首破500亿元
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龙头中芯国际3月27日披露的年报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99亿元,同比下降23.31%。
中芯国际主营业务为晶圆代工业务,收入来自五大业务方向(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2024年,消费电子是营收增幅最大的板块,当期实现收入203.38亿元,同比增长99.51%;其次是智能手机板块实现收入149.53亿元,同比增长36.92%;智能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增幅较小,分别同比增长9.05%、8.08%;电脑与平板收入则同比下滑17.77%。
中芯国际营收增长得益于半导体行业整体回暖及本土客户。有分析指出,当前IC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本土客户为降低供应链风险,增加了对中芯国际的订单需求;而地缘政治因素促使本土化需求加速提升,公司12英寸产能紧俏,且新扩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组合得到优化。
对于2025年的经营计划,中芯国际在财报中介绍称,“根据与产业链伙伴的广泛沟通,大家普遍认为除了人工智能继续高速成长外,市场各应用领域需求持平或温和增长。外部环境给下半年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同业竞争也愈演愈烈。”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