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9点,在广州的物流分拣中心,人形机器人“搬运工”正高效地按照订单信息分类、码放包裹,其搭载的智能算法能实时优化路径,大幅提升了货物流转效率;深圳某电子厂的生产车间内,10台通体银白的人形机器人“工人”已完成开机自检,它们迈着精准的步伐穿梭在生产线之间,手臂以0.05毫米的误差完成芯片焊接;与此同时,上海某养老院里,人形机器人“护工”正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血压、递上温水,还能陪老人聊天解闷。
这些,都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应用的真实写照。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曾经停留在实验室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进工业、养老、零售等多元场景,成为搅动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量。
不同场景催生新的商业机会
2025年作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见证了产业从技术演示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转折。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而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含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4.18%。这场由“钢铁身躯”与“数字大脑”构建的产业革命,不仅重塑着产业链生态,更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资本流向与商业逻辑。
经过多年的技术验证后,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今年初股东大会上宣布,Optimus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计划年内生产5000台,主要用于特斯拉工厂的物流、装配等环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预测,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以保证每年翻一番,如果出现更大技术突破,“未来2-3年内,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除了工业场景,养老与医疗领域的需求也在催生新的商业机会。在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优必选Walker X机器人展示了其“全能护工”的能力:它能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老人身份,协助老人起床、翻身,还能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
智慧零售与服务业则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新蓝海”。在北京合生汇商场,京东推出的“京东智服”机器人不仅能为顾客引导路线、推荐商品,还能承担库存盘点、货架补货等工作。
但光鲜的订单背后仍有技术瓶颈。马斯克近期就坦言,Optimus机器人的手部设计成为量产最大障碍,第三代产品因前臂和手部工程难度超标,远未达到年初设定的5000台生产目标,目前仅生产了几百台,很多还没装手。
这种困境折射出行业共性难题——仿生运动控制、灵巧操作和能耗管理仍是亟待突破的关口。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斌锐指出,现有机器人在实验室场景的动作多为预设,真实环境中的实时感知和自适应决策能力仍显不足。
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也持这一观点,他表示:“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仍面临成本高、可靠性不足、环境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反映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未来3-5年可能是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过渡期。”
价格下行通道已然开启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仍高高在上。优必选面向科研教育的“天工行者”售价29.9万元,拓斯达的工业定制机器人单台成本约50万元,即便特斯拉乐观预测未来成本降至2万-2.5万美元(约14万-18万元人民币),仍非普通家庭能承受。
但价格下行通道已经开启,尤其是在消费级市场,宇树科技、松延动力、众擎机器人等企业都推出了5万元以下的小型化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的Unitree R1人形机器人售价低至3.99万元,这不仅打破了外界对人形机器人“天价”的认知,更折射出国内产业链在成本控制上的突破。
“成本下降的核心,在于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据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陈杰介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核心零部件、研发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等,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以伺服电机为例,它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与灵活性。此前,全球高端伺服电机市场被日本松下、安川等企业占据,单价高达数千元。而现在,汇川技术、广州数控等国内企业已实现伺服电机的国产化,单价降至千元以内,且性能与国外产品差距缩小至5%以内。
传感器是机器人的“眼睛”与“耳朵”,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旷视科技研发的3D视觉传感器,通过融合红外与可见光技术,能实现0.1毫米的测距精度,价格却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以前一台机器人需要搭载5-8个进口传感器,成本超2万元,现在用国产传感器,成本能降到5000元以内。” 旷视科技智能硬件事业部总经理方晔表示,目前国内80%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已采用国产传感器。
除了零部件国产化,规模化生产也在摊薄成本。“当产量从100台提升到1万台时,生产制造成本能下降40%以上。”小米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透露,小米通过整合自身的供应链优势,将机器人的结构件、外壳等零部件进行批量采购,同时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过,成本博弈的背后仍有隐忧。陈杰指出,在高端领域,国内产业链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高精度减速器,国外产品的寿命能达到1万小时以上,而国内产品仅能达到5000小时左右;在芯片方面,机器人专用的高算力AI芯片,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0%。”这意味着,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要实现真正的成本与性能双赢,还需在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
来源:科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