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29日,东莞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集群设计启动会议先后在中国举重博物馆四楼报告厅和石龙镇政府三楼会议室举行,正式为中山路这条承载石龙深厚文脉的百年老街拉开现代设计赋能改造的序幕。石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炜,镇领导何志伟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学者、设计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绘街区发展新蓝图。
在中国举重博物馆四楼报告厅,会议对《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解读,详细将项目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思路进行拆解分享。随后,与会人员深入中山路开展实地调研,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专家顾问委员会召集人朱荣远在调研时特别指出,设计必须立足民生需求,切实解决居民在商业服务、交通设施等方面的难题,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居住品质等措施,塑造充满烟火气的宜居环境,以“东江人文地标 岭南活态名镇”为总体定位,努力将石龙打造成为东江历史文脉展示地、岭南传统文化延续地、多元建筑风貌展示区及粤港澳文化交流前沿。
随后,在石龙镇政府三楼会议室,张炜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等八家参与集群设计的机构代表颁发证书。张炜强调,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东莞六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项目要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将慢节奏的生活韵味与快节奏的商业活力巧妙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街区既有市井生活的温度,又具蓬勃发展的商业活力,助力石龙积极融入大湾区,探索文化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为地方未来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设计主导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随即发布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方向、技术标准与时间节点,为后续工作提供清晰指引。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与设计机构代表围绕街区的保护策略、设计创新路径、社区参与模式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确保项目接下来能高效、合理、有序推进。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石龙镇的文脉核心,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集体记忆。此次集群设计启动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是街区改造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高端对话。随着设计工作稳步推进,中山路将在现代设计的雕琢下,重塑为城市文化地标,为千年古镇注入全新生命力,书写石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延伸阅读:
守护城市记忆,唤醒历史街区
作为东莞现存最完整的岭南骑楼群所在地,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百年商埠的烟火记忆。这里不仅诞生了全市首家邮局、电话局、银行等历史印记,还承载着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行营)、举重之乡等深厚历史记忆,更孕育了众多非遗项目,被誉为“东莞非遗第一街”。除此之外,作为东莞城镇化进程的见证者,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还留存着丰富的红色资源。2012年,中山路成为东莞首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然而,历经岁月洗礼,这片承载城市记忆的街区也面临诸多挑战。历史空间格局残缺、建筑风貌衰退、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商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系统性的保护与更新。在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双重命题下,2024年,石龙镇正式启动“东莞记忆·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以5.5881亿元的总投资规模,开启历史文化街区的焕新征程。
据介绍,此次改造以“有机微改造,渐进式更新”为核心理念,肩负着在全国层面探索“历史保护+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的重任。项目紧扣“保护整体风貌、改善民生生活、功能传承利用”三大核心目标,聚焦七大痛点精准施策:通过修复历史空间格局,强化东江历史文脉展示;引入创新业态、激活传统老字号,提升商业活力;修复文物建筑、盘活闲置空间,整治建筑风貌;塑造文化形象、增强景观吸引力,优化公共环境;增设适老及文化展示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交通微循环、解决停车难题,提升步行体验;升级市政设施,确保安全与风貌协调,全方位重塑街区功能与品质。
目前,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集群设计已正式启动。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等8家国内知名设计机构受邀参与,围绕新街口、石龙精米厂旧址、太平路南入口、广发银行建筑、巡查巷、原印刷厂、水巷、太平路中段口袋公园等9个重要节点展开设计。这些设计将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功能,推动街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专精特新入库项目,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得到更高层面的认可。
未来,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将以焕新升级带动老城区商业繁荣,推动东莞旅游产业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助力东莞建设“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东莞经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