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朝阳未升之时,在广州的街头巷尾,已有无数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身影。超过6.5万名环卫工人以劳动精神守护花城整洁,其中不乏为环卫事业奉献半生的环卫“老兵”。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不辍耕耘,用行动定义“干一行、爱一行”的劳动坚守。
聂其冰:3次荣获“广州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
现年56岁的聂其冰是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环境服务保障中心工场维修和应急保障组组长。在长达32年的环卫生涯中,聂其冰始终扎根环卫一线,主动钻研改进环卫工具,自学维修技能,带头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他先后获评“广州市优秀职工”“广州市亚运会、亚残运会运行保障先进奖”,并3次获评“广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
从业32年,面对抗击台风、花市保障、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身为党员的聂其冰始终冲锋在前,带领队伍出色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其冰话不多,但是不管分配什么任务,他都能圆满完成。”环境服务保障中心主任李萍评价道。
如今,这位环卫“老兵”即将在广州迎来全运盛事,“十五运会即将在广州举办,我和工友们有信心拿出更高标准,用一流的市容环境迎接全国的客人!”聂其冰说。
龚前营:扎根环卫一线33年
清晨5点,在番禺区石楼镇的街巷间,环卫工人龚前营手握扫帚开启了一天的劳作。这位在环卫一线默默耕耘33年的清扫工迎来了职业生涯最后一个劳动节,他用半生的坚守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内涵。
从正值壮年到鬓角染霜,龚前营的工作史就是一部环卫劳动进化史。早年靠人力清运垃圾,肩挑手扛是家常便饭,如今主干道有机械作业车“助阵”,智能设备减轻了劳动强度。“现在扫地讲究‘人机结合’,效率高了,安全也有保障。”他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小型道路清扫车。在龚前营眼中,石楼镇的蜕变不仅是高楼崛起、道路拓宽、作业工具的更新迭代,更体现在细微处的文明进步。“以前清扫时,一天能扫出一堆废纸巾,现在路面越来越干净,连烟头都少了。”社会对环卫职业也从偏见逐渐转为尊重。“现在路人会说‘您辛苦了’,还有市民送水。”龚前营说。日常工作中来自群众的尊重让他意识到,平凡的劳动也能赢得社会的敬意,这让他在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
张美南:从青年修理工成长为环卫老工匠
一身汗,两手油,满身污渍……海珠区环卫维修工张美南用33年从青年修理工成长为环卫战线上的老工匠,用一套工具、一颗匠心保障了环卫车辆的高效运行。
1992年,18岁的张美南怀揣着对工作的热情,入职海珠区无害化处理所,负责公厕水电维修。彼时的公厕,环境恶劣、异味刺鼻,但张美南从不抱怨。他谦虚地说:“公厕维修并不复杂,多是马桶下水阀、水龙头、落水箱及灯光等故障,能让大家正常使用公厕,我就觉得值。”抱着这样的想法,张美南在公厕维修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凭借日渐熟练的技术,他总能迅速排查故障,让公厕恢复正常。
随着新能源车辆普及,张美南迎来了新挑战。他主动学习新能源车辆维修知识,有新车型入驻时,总是第一个拿着笔记本向厂家技术人员虚心求教。这些年来,在他的努力下,车间修理效率显著提升,新能源水车、扫地车维修不再是难题,他对单位8种车型的问题都熟记于心,成了公认的车辆维修“专家”。张美南说:“每次看到自己修好的车安全行驶作业,让道路变得干净整洁,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通讯员 成广聚 易鹏 刘伊颖 覃嘉欣 漆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