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在广州白云区长腰岭村的连片稻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穿梭其中,洒下细密水雾。不远处,一名小伙子正手指灵动地一边“打游戏”一边频繁抬头……他便是当地村民口中人见人爱的小周——95后“农业飞手”周先成。原来,他正在操控无人机开展农田打药作业呢!
从辍学,到迷茫的家电销售员,再到广受欢迎的新农人“飞手”,周先成很是感慨:“儿时在4399小游戏里玩飞机运货,没想到,如今竟以操控农业无人机的方式圆了梦。”
有意思的是,学会“驾驶”无人机,周先成仅用了一个月。20岁时,入行才1年的他,便凭借专业实力被聘为全国无人机植保大赛的裁判。他并不满足于此,如今正积极学习拖拉机耙田技术。他说,他对采摘机器人也充满兴趣。
转行
从销售员跨界“农业飞行员”
2018年,还是大一学生的周先成,因不看好专业前景,果断辍学,开始了他的家电销售。一年后,销售行业不景气,他再度渴望改变。一次偶然机会,他看见无人机在田间作业,瞬间被吸引。与“飞手”一番交流后,他觉得新业态下的新农事充满趣味,是他喜欢的事情,于是毅然决定转行。
入职第一年,周先成当了无人机维修工。“后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公司维修部扩编,自己也转到了管理岗和飞防岗,开始外出作业。”周先成说。
最初,周先成对开无人机充满了新鲜感。“那时农业无人机刚刚兴起,大家都感到陌生。我大学学的是火车司机专业,火车没开成,开无人机也不错。”但他坦言,真正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后,他才深知其中的不易。
清晨6点,当城市尚在沉睡,周先成早已在田间干活。
出任务前,他要与农田客户仔细确认到达的时间与地点,精心准备好当天所需物品。抵达后,迅速配药、规划路线。常常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闲。任务结束后,还要认真清洗飞机,做好收尾工作才能回家。
谈及日常作业流程,周先成回忆起自己的首飞经历:“第一次执行无人机撒肥时,不到一分钟就要撒完一包百斤肥料。我一个人既要加肥料、换电池,又要操作无人机……一天下来是真累,胳膊全都抬不起来了。”
好在,周先成对农活并不陌生。他成长于农村,有着浓厚的农村生活背景,“小时候常跟着爷爷奶奶插秧、抛秧、割稻子。”
破壁
以免费服务赢取农户信任
周先成的无人机飞手之路,并不顺畅。
2020年,许多农户从未接触过农业无人机,甚至见都没见过。当时,他在各个村庄推销无人机打药服务,屡屡碰壁,没人相信这种科技操作效果。
为了消除农户的顾虑,他主动提出免费服务。“我跟农户说可以免费帮他们打一部分药,看到效果再作决定。一些农户听到免费后,愿意让我试试。”
水稻作业相对简单,周先成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赢得了一批水稻农户的认可。“让越来越多农户看到无人机打药的好处,才能逐渐转变老一辈农民的传统观念。”
然而,在开拓果园农户市场时,周先成遭遇了重挫。“你无人机喷的这点药水量,还不够给虫子洗澡”——这样的质疑声他听了无数遍。“不知遭受了多少冷眼,我一开口说帮忙无人机打药,对方就直接摆手摇头,说之前有人来过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经过仔细对比,周先成很快发现当时市面上无人机的药水量较小,应对树冠层厚的果林确实比较吃力。
转机出现在2022年。新一代无人机问世,其离心喷头新机型针对果树作业效果显著。周先成立刻抓住机会,说服一农户拿出十亩果园做试验。说起这段经历,周先成满是自豪。
经过一年的无偿服务,无人机打药的效果优势,显而易见。“这十亩果树没让我白忙活,果子、果皮等长出来的品质比人工打药的要好。农户非常满意,不仅签订了长期无人机植保服务,还向同村的朋友推荐,帮我拉了不少客户。”
成就
用科技助农省时省力省钱
4月15日,是周先成从业生涯难忘的一天。他带着两台无人机,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600亩砂糖橘的打药任务。
“以往,传统人工打药方式,需聘请10名工人。这些工人完成600多亩果园的打药工作,大约要12天。按每人每天130元的工资计算,仅人工费就高达约16000元”,周先成告诉记者,“我仅两天就完成了整个果园的打药任务,按照每亩20元收费,共计12000元,效率提升600%。”
不仅如此,现在周先成的努力,还让果园主们意识到:使用无人机打药,不仅省时、省力,还省药。周先成告诉新快报记者,该果园主按以往人工打药所需农药量采购,原本要花10多万元,如今采用了无人机打药作业后,竟发现还剩下一半的农药未使用,又省5万元。
【微访谈】
新快报:现在你面临的职业挑战是什么?
周先成:要面对各种不一样的作业场景。从一开始简简单单的撒肥,到后来的电力巡检、森林火灾、洪水救援……这些对我都是不一样的挑战。
新快报:请给未来的农民画个像。
周先成:今后国家一定会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所以,未来农民不再干体力活,更多转型为农业技术员,学习更多的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设备管理等。
【记者体验】
“飞手”上手不难
却容不得半点马虎
谷雨时节刚过,记者满怀好奇,在长腰岭村找到周先成,过了一把“农业飞手”瘾。
记者一行人先在农户家完成药液装配,而后前往水稻田边。周先成从飞防作业车上抬下重约60公斤的无人机T70P,将药液倒进水箱,然后规划作业路线。
“要提前观察地形、避障,考虑风向,才能确保飞行安全和农药喷洒均匀。”周先成熟练操作着遥控器,不忘跟记者强调,“农业无人机多数事故,是因为‘飞手’未准确设置避障路线。在大果林尤其要避开电线杆等障碍物。”
一切就绪,无人机在旋翼轰鸣声中缓缓升空。药液呈雾状从机身两侧均匀洒出,如细雨飘落农作物上。“作业前要查天气,风大或下雨都不宜。”周先成边说边调整雾化程度。6分钟后,50升药水喷洒完,无人机一键返程,再次加药液起飞。
周先成把遥控器递给记者,介绍左右摇杆功能并提醒:“对尾起飞,注意行人车辆安全。”
记者接过遥控器,凭借操作摄影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玩具的经验,很快找到掌舵无人机的感觉,令其平稳飞行了一小段。
中午,作业结束,周先成立即检查无人机各部件并把它扛回车里。当记者赞他力气大时,240斤的他满头大汗笑道:“这不算重,T100空机有146斤呢,而我之前搬家电比这重多了。”
一天体验下来,记者深感“农业飞手”工作的不易。上手虽不难,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看似潇洒的背后,是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对细节的严格把控,以及对农业深深的热爱。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彤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