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省会带地市,广清起新篇。
2021年7月,广州130名援派干部肩负重托,奔赴清远24个镇,投身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24年7月,广州新一轮98名援派干部接力前行,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清远走深走实。几年来,广州援派干部,以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干劲、敢于突破创新的闯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与清远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奏响了一曲和美乡村协奏曲。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新快报特推出“广清驻镇帮镇扶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快报讯 连片种植的药食两用植物仙草,在“广州力量”培育下变成“致富草”;新洲河畔的菜地闲田,引入“广州活水”浇灌芳香产业之花;省级非遗沙河鸟笼工艺,融合“广州元素”焕发新的活力……走进禾云镇,满目青山绿水,处处“鸟语花香”,不负春色如许。
新一轮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启动以来,广州市驻清远市清新区禾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根本,推动“广州所能”对接“禾云所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汇聚帮扶单位、地方政府及农村群众三方合力,共同打造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花鸟小镇”,蹄疾步稳推动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
锚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
“五一”过后,禾云镇党委书记刘志弘和驻镇工作队队长罗来春一同来到东社村的仙草种植基地,走进田间查看排水情况,“昨天晚上雨下得太大,不及时排水就会影响仙草生长。”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去年,由广州市委办公厅牵头,市国资委、广汽集团、广州产投集团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入驻禾云镇后,立足实地调研,邀请专家把脉,形成了驻镇帮扶“1310”行动计划,其中“1”是聚焦“走前列,当样板”目标,“3”是整合帮扶单位、地方政府、农村群众三方力量,“10”是攻坚芳香产业、生态农业、农文旅融合等10项重点任务,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村集体要增收,农民‘钱袋子’要鼓起来,必须走好产业这条路。”罗来春表示,立足“禾云所需”,工作队发挥帮扶单位各家所长,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协调广州市属24家国企前来考察,促成香水柠檬项目相关上下游企业与禾云镇签约合作。同时,把做好“土特产”文章与推进撂荒地整治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帮扶地区及群众的内生动力。
助力仙草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正是工作队聚力推进的10项重点任务之一。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是泡茶、煲汤、制作仙草冻或凉茶的重要原料。今年以来,在禾云镇沙河片区东社、南社、西社、北社、井建等村,仙草种植总面积约170亩,逐渐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致富草”。
“发展和推广仙草种植,有两个作用,既可以把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又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刘志弘对仙草种植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充满期待。
“工作队大力支持,先是带我们到梅州去考察学习,又帮我们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最重要的是打通了销售渠道。”井建村党总支书记温建珊告诉新快报记者,仙草种植项目采取“强村公司+运营团队+农户管理”合作模式,通过工作队牵线搭桥,加强与广州国企对接,发展“订单式”产业,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就业,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聚焦强村富民
推动村(社)抱团发展增动力
“红松茸已经收完了,现在又种了大肉姜。”走进禾云镇南社光伏基地,温建珊带着新快报记者来到红松茸种植示范项目,才种不久的大肉姜,在一层浮土下面隐约可见。“接下来,我们还准备种灵芝。”
“去年种了10亩红松茸,总收入13万元,净收入5万元左右,今年计划扩大到50亩。”温建珊粗略估算了项目收益。项目实现“开门红”,得益于工作队全过程、全环节的帮扶,不仅免费利用场地试种红松茸,种植期间还得到了专家培训指导,“采摘后,差不多一半的销售,是工作队帮我们去推的。”
“依托农村‘领头羊’和致富带头人,加快培育本地农业龙头,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应,让农民成为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罗来春说,工作队坚持立足当下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把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和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引导各村各展所长、协同联动,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振兴之路,激发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潜能。
从试种红松茸、大肉姜、灵芝,到接手仙草种植项目,在工作队指导和推动下,禾云镇沙河片区11个村(社区)抱团成立了清远市清新区千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千润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带动农民广泛参与、共同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借鉴粤黔协作打造“芳香产业”的经验做法,引进落地芳香作物种植项目。“目前完成了120余亩土地流转,项目建成后,可以给村民带来更多收入。”北社村委会副主任陶志文说,今年4月,北社村下车经济合作社与千润农业签了土地租赁合同,用于发展芳香作物种植。令人期待的“花海”,为青山绿水增色添彩,同时提升乡村“颜值”与“产值”。
“这个项目带来不止一笔收入,企业收购原料助农增收,加工成品销售,又是一笔收入。”今年,罗来春带着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强村公司建设仓储、冷库、烘干库及购置设备等,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
强化“典型引路”
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当清远特色文化名片“沙河鸟笼”,与广州旅游新名片广州塔结合在一起,会带来怎样奇妙的效应?立足沙河鸟笼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色资源,工作队发挥广州组团帮扶优势,推动禾云镇与广州城投集团合作,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打造沙河鸟笼与广州塔联名产品,拓宽沙河鸟笼应用场景,共同擦亮非遗“金字招牌”。
沙河鸟笼工艺是沙河片区一带传统竹器编织技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沙河鸟笼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用足用好沙河鸟笼文化IP,积极拓展“广州企业+禾云资源”合作模式,让沙河鸟笼更具生命力,让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
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工作队全力协助禾云镇打造沙河片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作战图”上,工作队强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突出乡村风貌改造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加力提速、文旅资源开发和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重点内容,努力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推动强村公司发展壮大,不断扩大乡村特色产业版图;助力爱健康清远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粤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选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投入帮扶资金在禾云镇旅游驿站打造沙河鸟笼手工艺文化主题展馆……工作队坚持以农为本,助力特色产业壮大,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与此同时,深挖非遗价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力有序推动沙河片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规划图”变成“实景画”。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