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描绘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图南画卷,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5月20日,“生态样板 绿色标杆”南沙污水处理厂、鱼窝头污水处理厂合作签约暨项目开工誓师大会在南沙污水处理厂(一期)举行,标志着两大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建成后将惠及41万南沙居民,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两大厂区同步开工,兼具功能性与文化特色
据介绍,南沙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项目位于环市大道北,项目覆盖黄阁镇、南沙街及港湾街道分区,占地面积70822平方米,总服务面积达100.3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8万人。
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模式,现状已建规模为10万m³/d,二期扩建规模为10万m³/d,远期规划总规模为40万m³/d。后续,项目还将新建/改造污水收集管网(DN300-DN1600),提升污水收集率及进水水质浓度,进一步保障区域污染负荷削减。
鱼窝头污水处理厂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万洲村,覆盖鱼窝头中心片区及万洲工业园等区域,服务面积为16.0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76万人。
项目总体规模为5万m³/d,第一期设计处理规模为3万m³/d,第二期将提升至5万m³/d,建成后出水水质将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V类水标准的较严值(TN除外)执行,确保高标准排放。
在规划设计上,两座厂区都巧妙融合了南沙当地文化特色及岭南建筑元素,将依托“田园风格,岭南韵味”设计理念,结合现代绿色建筑技术,打造兼具功能性与文化特色的污水处理厂。此外,厂区还设有科普教育长廊、生态休闲等区域,建成后面将向市民免费开放,让公众在游览过程中全面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过程和生态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创新治理工艺,让治水变“智水”
在污水处理技术方面,两座污水处理厂均加入了创新理念和前沿工艺,在确保符合环境管理标准的同时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和谐。其中,南沙污水处理厂项目结合国际先进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改良AAO+深度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严格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构建“碳-磷-氮”协同去除系统,成功突破传统脱氮除磷技术的瓶颈,在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实现了技术革新。
鱼窝头污水处理厂项目采用改良CASS工艺(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并结合高效沉淀池与反硝化滤池组合技术,确保了污水的高效脱氮除磷,使水质稳定达标。此外,项目还特别配备了多功能应急调节池,极大提升了系统的韧性,能够从容应对极端天气或突发污染事件,为污水处理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两座厂区还将深度融合IoT物联、BIM数联、AI智联技术开展智慧化管理。借助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厂设备的感知互联;运用BIM技术,贯通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数据,大幅提升建设效率;部署AI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工艺参数的动态优化与能耗的精准控制;创新多厂协同管理系统,实现南沙核心区污水处理的智能调度与应急联动。
强化合作,树立湾区生态环保事业新标杆
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两大污水处理厂将加强与香港、澳门环保产业的合作,探索构建跨境环保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大湾区污水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筑牢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保障。
随着项目的推进,南沙区还将通过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设施项目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标准,实施技术创新、绿色低碳设计和国际化管理,推动形成”厂网一体、智慧高效“的污水处理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让污水处理厂从‘环境负担’转变为‘环境友好’。”项目投资运营方中铁建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陈东旭介绍道,“项目将依托自身‘全国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建设经验,打造‘水-泥-能-碳’全要素循环系统,为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解决方案。”
未来,两大污水处理厂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南沙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项目建成后,将树立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事业新标杆,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承载力,为吸引高端产业与人才提供绿色支撑,助力南沙向绿色、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迈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 通讯员 南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