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引进来”的研学基地打开广州学子的“宇宙之窗”,“送出去”的消费帮扶架起黔货出山“致富金桥”,“心相系”的暖心行动点亮困境家庭希望之光……扎根贵州黔南一年多来,广东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协作部部长王文义在穗黔两地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了教育赋能、产业造血、民生暖心的时代答卷。
引进来 跨越山海的“教育使者”
“中国天眼”是探索宇宙的一个绝好的窗口。如今,广州学子到现场一睹“天眼”风姿,就更容易了。
原来,去年,黔南教育局局长林娜到广州教育局交流时,了解到广州中小学生研学教育的情况,希望将广州市中小学研学基地拓展到黔南,对此,广州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王文义突破地域政策限制,成功推动首批广州市中小学研学基地落户黔南,中国天眼科普基地、荔波瑶山古寨研学基地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美育研学基地的落地,无论对于开阔广州中小学生的视野,推动黔南研学游,还是促进粤黔两地交流都至关重要。
同时引进来的,还有广东社会各界对黔南教育的拳拳爱心。一年多来,在王文义以及所在的黔南工作组的协调下,广东省慈善总会家庭教育公益基金、广州希沃公司、广州双鱼集团、广州虚拟实景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陆续走进黔南,累计捐赠了AI智慧体育器材及教学录播设备等物资,总价值逾120万元。有效地提升了受援学校的硬件水平,为推动黔南州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送出去 产业帮扶的“创新先锋”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输血’,更要‘造血’。”王文义说。一年多来,在黔南工作组的支持下,王文义积极搭建消费帮扶平台,创新长效机制,推动更多黔南土特产“出山入湾”。
在去年9月召开的广州教育工会基层主席培训会议上,王文义带领黔南贵定、惠水、平塘、三都、长顺、都匀农特产品经销商进行重点推介。
去年10月,一批大米、花生油、百香果、猕猴桃、精品羊肚菌、绿壳土鸡蛋等“黔山好物”从三都·民族技工班乡村振兴馆发往广州,这是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工会以实际行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据统计,广州市教育工会系统至今已定向采购黔南农特产品超过100万元。
心相系 困难群众的“暖心行者”
作为从广州市招考办走出来的帮扶干部,王文义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他还是常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走访调研山区困难家庭的孩子。
妈妈跑了,爸爸患有残疾,张某银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抚养,变得自卑、敏感、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差。从卫生习惯到文明礼仪,从学业辅导到心理疏导,王文义和支教老师经过长达一年的跟踪帮扶,使孩子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慢慢提升,心态也变得更阳光,如今,张某银脸上多了很多笑容。
“帮扶一个人,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当了解到还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子,家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后,王文义多方协调、沟通,引入广州市利世慈善基金会到黔南,资助50名品学兼优的困境学子,三年帮扶总额超180万元。
“是广东亲人给了我重新行走的希望!”近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手术室内,水族姑娘优妹体内蛰伏十余年的“定时炸弹”被精准拆除,成功手术后她含泪地说。
优妹受腰椎肿瘤困扰多年。当地医院建议手术,但担心手术存在较大风险。王文义得知后,争取到援黔医疗专家肖青教授的帮助,为优妹开通了绿色通道,直接联系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最终她在广东成功手术,顺利康复。
从教育到医疗,从产业到民生,王文义用“广州所能”对接“黔南所需”,诠释了东西部协作的深刻内涵。他说:“帮扶不是任务,而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去建设。”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