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23日,中国文明网发布《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中山市上榜“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至今连续七届获此殊荣。不仅如此,中山还有5个镇和村、6个单位、2所校园、1个家庭获评“国字号”荣誉。
城市文明是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识。站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潮头,中山正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之力,实现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同成长,城市温度与文明程度同提升,擘画“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的实景图,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理论武装 凝心铸魂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中山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根厚植理想信念,铸就精神文明建设之“魂”。
大众化传播科学理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根基不断厚植。在“理响兴中”2025年中山市宣讲大赛暨第五届中山市青年宣讲大赛比赛现场,青年选手以第一人称讲故事的形式,从群众角度、用群众语言,生动讲述党员干部群众在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中的奋斗故事和火热实践,充分展现中山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作为新成效。
“理响兴中”是中山近年来高扬思想旗帜,不断为人民群众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而点亮的理想信念明灯。在全省首创以系统化管理平台统筹开展宣讲工作的成功范例,如今已组建起“1+1+10+12+23+N”的宣讲员队伍,拥有2500多名宣讲员,包括1支市委理论宣讲团、1支市级百姓宣讲团、10支宣讲工作室队伍、12支群团组织宣讲轻骑兵、23支镇街宣讲团和N支行业宣讲队。
宣讲采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的大众话语,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山在全省率先成立宣讲微视频、宣讲微动漫、文艺宣讲、“榕树传习所”等宣讲工作室,运用巡回宣讲、文艺展演、大思政课、精品视频征集传播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镇下村”,去到群众“家门口”。宣讲中更是把诗朗诵、咸水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融入其中,把大道理掰开来说、碾碎了讲,让宣讲有高度又不失温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柴米油盐”“茶余饭后”。
人民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的触角就伸向哪里。目前,中山已形成线上+线下、大众+小众、固定+流动、理论+实践的宣讲工作格局,组织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2万余场次,覆盖逾200万干部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走出了基层理论宣讲的“中山模式”,成为省内获得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奖项最多的地市。
●文明培育 引领风尚
好人是看得见的标杆,榜样是最明亮的灯塔。
我们身边的“好人模范”犹如镜子,照见人间“真善美”,又如一束光,照亮每个被需要的角落。“中国好人”林以忠的“5元理发店”,一开就是38年,坚持不涨价;“中国好人”李克3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关爱烈士遗属、参与社区服务、爱心助学、扶危济困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6万小时;还有在凛冽寒冬勇救落水群众却“隐姓埋名”的“广东好人”石远雄……目前,中山全市累计有“中国好人”45人,“广东好人”91人,“中山好人”876人,各级道德模范上百名。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赞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一位好人模范都是“最闪亮的星”,成为全社会道德领域的“参照物”。中山创新“好人+”模式,推动“好人工作室”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结对,将道德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注入好人力量,涌现出“刘天明、李焕贤好人工作室”依托小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开展义剪、义诊、环保及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曾旻雨好人工作室”主持人曾旻雨用镜头记录中山“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的鲜活场景,为时代留影、为历史留痕。
春风化雨润童心,文明薪火代代传。中山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厚培教育实践平台、夯实家校社协同育人阵地、织密关心关爱保护网络,倾力打造“香山少年”工作品牌。与此同时,中山每年寻找“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书香家庭”“绿色家庭”等1000余户,开展忠诚立家风、立德树新人、书香飘万家、绿色进我家、家和万事兴等各类家庭文化活动超500场。如今,中山市已有新时代好少年80人、好少年标兵20人。在“百千万工程”深入城乡肌理时,数以千计的未成年人也成为城乡的“美容师”,清理一处黑点、拾走一个垃圾、种下一棵树,文明新风缓缓吹拂进少年心田。
文明单位是行业文明的助推器,也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中山持续推进全国文明村镇、单位、家庭和学校建设,让各行各业以文明建设促进事业发展,以发展争得步步领先,成为行业“文明标杆”,赢得人民群众“金口碑”。
典型引领示范之下,“博爱之城”效应持续放大。中山已举办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38年,累计募集善款约22.6亿元。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10万人,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志愿者,累计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超118万场,日均开展活动125场。志愿者奔忙的身影出现在山水之间、大街小巷,文明正从“风景”变成“风尚”。
与此同时,中山还颁布实施《中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常态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文明风尚行动。市民群众在过马路、停好车、垃圾进桶、文明养犬等一个个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举手投足间彰显文明素养,成为“文明中山”的有力佐证。
●文明创建 城乡蝶变
千亩稻浪翻涌的崖口村,5天接待游客超37万人次;竹林碧水掩映的桂南,乡村旅游景区客流量约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倍;古韵悠长的曹边村,吸引游客约6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山乡村再次火“出圈”。一个个“网红村”背后,折射出文明创建是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动能,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更是“百千万工程”显露成效的有力法宝。
于细节处入手,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夫。近年来,中山就一以贯之激发精神文明建设之“力”,突出创建为民惠民、靠民育民的工作导向,持续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域创建、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练“内功”补“短板”,提“颜值”增“内涵”,满足人民对“美美与共”生活的向往。
从开展文明城市建设“1+10+N”行动、启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大行动到实施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山剑指城乡风貌沉疴痼疾的坚定决心从未变过。农房风貌作为镌刻着地域文化基因的立体史书,是乡村文明传承的活态见证。在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中山出台关于“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相关行动方案,确定农房改造、“三线”整治、路面改造提升、公共空间和设施完善提升4项清单,构建出“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的精细化治理模式。雍陌村就是农房风貌提升的典范。
数据印证着整治成效:“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5.9万户农房改造提升,4个典型村完成全域农房风貌提升,49个村(组、队)完成片区农房风貌提升,约5000户农房增设裙边、小披檐、墙面翻新改造等,使得传统民居与田园肌理相融共生,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图景。
与此同时,中山在全域掀起党建引领奋战“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热潮,涌现出农房“0元焕新”、侨房“变身”公园等一个个鲜活实践。攻坚“满月”之际,中山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成绩单:全市党员干部带头攻坚,累计发动社会力量8.7万人次参与行动,排查整治农房老屋14.9万户,清理垃圾黑点1.6万处,完成农房美化提升2089栋,新建“四小园”2029个,腾出植树面积19万平方米,1986名公职人员、“两委”干部、党员带头开展自拆自改,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一起干的生动局面,营造出“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浓厚氛围,推动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中山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探索商品房和现代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城市之一,也意味着中山更早面临住宅小区配套基础设施老化、建筑风貌破旧等“烦恼”。据统计,中山有超过600个小区建于2000年之前,推动老旧小区改造迫在眉睫。
从2023年起,中山启动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目前,全市累计有266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121个小区改造完工,涉及3400多幢居民楼、6万多户居民,14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改造成效显著。
文明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近年来,中山以“百千万工程”为纲,以“为民办实事”为基,以“惠民利民”为魂,走出了一条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座“湾区枢纽城市”不仅以经济活力著称,更因文明底色熠熠生辉。面向未来,中山将继续深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让文明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步,书写“美丽中山、投资热土”的新篇章!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钟轩 江慎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