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数智赋能·融合创新。为探索民办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新方向与新路径,首届中马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于5月24日在澳门举办。论坛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指导,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澳门中西创新学院、马来西亚独大教育机构联合主办,广东南博教育研究院、澳门国育科技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创新协会、马来西亚英迪基金联合承办。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民办学校、有关公办高校的校领导、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论坛。
智汇中马 平台共建开新篇
广东科技学院校长梁瑞雄主持开幕式。围绕“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民办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新方向与新路径”主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丁少雄等七位嘉宾先后致辞。
丁少雄表示,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纽带,始终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深度推进与马来西亚等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借助本届论坛,澳门与马来西亚教育界对话,将能很好借鉴职业教育与创新科技经验,助力澳门建设“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共融”交流基地,推动院校国际协作,拓展师生互访、联合科研及教育创新合作。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立生在视频致辞时表示,在数字化教育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中马双方应以“标准共立、资源共融、人才共育”三位一体模式为支点,构建中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立体化合作框架。特别要通过5G、物联网、元宇宙课堂等数字技术突破时空壁垒,推动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双向革新,着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马来西亚独大教育机构主席陈友信指出,马来西亚智能教育取得显著进展,如DELIMa平台的推出、《马来西亚新教育蓝图(2026—2035)》的发布,都将产生巨大推力,破除数字鸿沟、教师数字素养不足等挑战,这需要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更新教育内容并推动国际合作,以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南博教育总校长、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表示,中西创新学院与南博教育集团正着力构建国际化、数智化教育新生态,通过开发特色课程体系与建设智慧校园基础设施,系统培育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本届论坛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中马民办高等教育深度对话机制,加速教育模式革新,前瞻性探索高等教育新形态,为区域协同创新与全球教育变革注入新动能。
马来西亚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理事会委员李存孝表示,教育数字化是中马民办高等教育合作的最大共识点与突破口。期待以本届论坛为契机推动课程内容数字化共享、共建马中TVET数智学习平台、双向产业师资流动机制、 联合实验室与混合教学基地等方面合作。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王永利表示,本届论坛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立足“首届”里程碑价值,以论坛为契机构建民办教育国际合作示范性平台;其二,高度认同论坛发起人刘东风董事长、陈友信主席深耕教育的家国情怀与创新魄力,其引领性实践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其三,协会始终重视民办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中马教育合作机制创新,以数智化赋能民办教育生态升级。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表示,数字教育凭借其公平性、开放性、包容性、共享性等核心优势,为系统解答“教育如何更好服务现代化发展需求”“如何更广泛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如何更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时代命题开辟了全新路径。面向未来,中马民办高校应当以数字化变革驱动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通过重构教学空间、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等系统性工程,携手擘画“心联通、数融通、技互通”的中马数字教育合作新图景。
数智赋能 教育融创探前沿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先后由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执行校长姚侃、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校长吴明槟主持。各位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构建、元宇宙与虚拟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教育大数据深度探索与应用、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能力提升、中马数字化教育合作、面向未来的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发表演讲。
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智慧教育专委会理事长罗伟其在《拥抱AI·融合创新·开创未来》报告中指出,尽管数智时代带来了教育手段和理念转型,但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没有变。AI作为智能技术和工具,是促进教育生态重构、教育范式更新、教育要素重塑的关键变量,直接促成了教、学、研、评、管的革命,对如何充分实现教育的功能价值、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时代新人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要求,高校要充分把握数智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以《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才培养》为题,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秉持“知行合一”理念,积极推动终身学习。学习不只是知识积累,更是“心内世界的建设”,需以智商筑基、情商联结、逆商突破,尤其要锤炼“处理与克服逆境的心理能力”。幸福源于“满路荆棘旅程中的感恩”,教育应鼓励学生培养广泛兴趣、尊重个体差异,最终实现“人人各自精彩,行行出状元”的目标。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以《高校数智转型:WeMust理念、路径与实践案例》为题,系统性拆解该校以“统筹建设、分步实施;统一数据、规范先行;聚焦服务、应用主导;健康运营、保障安全”为策略,构建组织、技术、合作三位一体数智生态体系的经验做法。该校通过“四位一体”转型路径,同步推进平台架构重构与新旧系统迭代,实现数据迁移、业务重塑及技术与场景深度整合;依托教学、空间、科研三大核心服务智能化升级,结合规范化数据治理,打造融合教学创新、科研协作与空间优化的智慧校园生态,为高校数字化变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参考。
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校长何振光在《人工智能、协同与质量:教育合作新纪元》报告中指出,中马两国须以“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为基础,共享数字化转型经验,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他强调,AI技术重构教育生态势在必行,并提出质量提升、模式创新、体系升级三位一体发展框架,通过AI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跨境协同育人模式,共建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体系。
作为公办高校的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分享了《广东财经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他系统阐述了该校以“业务、人力、资源、环境”四维驱动为核心,构建“虚实融合”智慧教育数据空间的实践路径。该校通过建设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发展数字经济学与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打破专业壁垒;实施“五融合”特色工程,培养“精商、通法、懂技、知湾区、善创新”的国际化财经人才;推进本科教学“143”数字化转型行动,以理念更新为引领,深化课程、技术、素养赋能。
同样作为公办高校,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树英在《AI时代大学的未来和未来的大学:一流民办大学发展与创新之前瞻研究》报告中,以“不变的大学、在变的大学、未来的大学和大学的未来”为纲,解析大学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大学普遍的困惑及大学亟需创新领域,针对“教师在变、教学方法在变、学生选择在变、大学校园物理架构在变”的挑战,提出创建一流大学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强调一流大学领跑、二流大学跟跑、三流大学追跑,倡导以引领者姿态、创新动力推动大学变革。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洪化清教授以《GenAI赋能的智慧教育:变与不变》为题,解析GenAI从“市场导向+实践优先+灵活创新”维度驱动民办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精准化、场景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运用自动化工具实现管理成本优化与运营效率升级,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重塑“应用型强校”品牌价值,尤其是该校依托AI技术突破资源瓶颈,以“轻资产、重创新”发展路径完成“弯道超车”战略布局的体会。
倡议共绘 蓝图擘画展未来
圆桌对话论坛上,主持人广东南博集团战略发展中心副主任曾祥辉围绕“数智赋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王铭玉、广东博思云科教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总裁轩永涛、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覃通海开展对话交流。
他们从教育、政策、技术、产业等多维度碰撞思想,探讨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形态、教育新基建和教育大数据开发利用、师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运用、建立中马乃至中国与东南亚数字教育交流合作组织等问题,为推进更广范围数字教育合作发展提供新思路。
论坛闭幕上,仲伟合宣读《中马民办高校关于推进数字教育合作发展的倡议》,呼吁中马两国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民办高校及有关机构共筑数字教育新生态,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共育·共进·共荣”为核心理念,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基因,促进全球教育界携手,通过理念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构建包容创新的教育生态。
“论坛呈现‘立意高远’‘视野前瞻’‘成效显著’三大亮点。”暨南大学原校长、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董胡军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论坛的成功举办。
供稿: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