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想象一下,当意外降临,工友在病床上身心俱疲时,床边悄然出现的不只是家属焦虑的面孔,还有一位带着温暖笑容和实用“能量包”的特别访客——工会社工。这并非偶然的关怀,而是顺德区总工会工伤探视项目编织的安全网正在悄然发力。十年间,这群“温情特派员”已穿梭于顺德各大工伤主要收治医院病房超10000次,他们送上的不仅是一声问候、一份工会慰问包,更是一份专业的支持、一份权益的守护和一份实实在在的“康复加速器”。这些看似简单的探视,究竟如何成为点燃工伤工友希望、加速重返岗位、并显著降低后续矛盾的“暖心良方”?
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优质职工关爱服务。自2015年9月起,顺德区总工会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佛山市顺德区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利用社工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工作方式,深入职工、深入基层,致力于为工伤职工及家庭排忧解难,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情感关怀、心理辅导、慰问帮扶、调解纠纷、安全教育、联系就业”六位一体的关怀探视服务,实现全流程闭环服务。
在工伤职工住院期间,社工第一时间进行探视慰问、送上关怀,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引导依法维权;对于情绪激动或受伤较重的建立个案管理,长期跟踪服务。发生争议的,引导企业和职工先行调解、协商解决问题;无法调解的,转介区总工会指派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出院后,开展安全知识教育、预防再次发生工伤事件;对生活困难的,链接工会资金和社会资源进行救助。
据介绍,多年来项目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职工满意度高,树立党委、工会良好形象。项目探视并一对一建档工伤职工7214人,服务超2万人次,获得15面锦旗及多封感谢信,项目开展心理疏导、节日关怀、志愿服务、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160场,服务职工1602人次。服务得到工伤职工的高度认可及好评,各项综合指标满意达99%。
二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防止恶性事件发生。通过对工伤职工的全流程服务,实现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少争议纠纷。通过项目识别、筛查重点跟进1380个案,解决191起危机个案和纠纷,为930名工伤员工疏导情绪,为30名工伤职工成功申请法律援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工伤员工理性解决工伤问题。
三是助力困境工伤职工,减轻其经济压力与问题解决难度。项目成功为78名困难工伤职工申请到12余万元帮扶资金。社工机构联合顺德慈善会发起困境职工帮帮团项目,通过义卖筹款吸引超千余人次参与,筹集1.5余万元。资金以微心愿形式满足困境工伤职工需求,助其积极面对困境。
四是打造工伤探视示范基地,探索多元化服务,传递工会温度。从2022年起,本项目与2家医院合作建立工伤探视示范基地。通过工会活动,为住院工伤工友提供暖心服务。基地建设既为工伤职工提供多元化关怀,也为项目服务提升与宣传提供支撑。工会基地透过伤痛关怀、情绪舒缓、节日慰问及志愿公益平台等服务丰富住院工伤工友的单一生活,提升其获得感及幸福感。
五是培育多元主体参与,宣传安全生产,加强工伤预防。项目发现工伤原因主要是企业环境及安全意识问题。通过线下宣传、法律普及、志愿者联盟培育等方式,增强企业和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项目有4支志愿者队伍联盟,有效联动多方资源关注工伤群体,倡导社会关注工伤与安全生产,营造安全友善职业氛围。
此外,在开展的工伤探视项目中,项目方收集了一系列关键且贴近实际生活的调研数据,期望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增进大家对工伤群体的理解,并有效执行相关预防措施。
以2024年工伤探视关怀服务的1334名工伤职工为研究对象,从探视工伤人员的基本信息角度分析:85.5%的工伤职工为男性,94.7%为佛山市以外的异地务工人员;入职3个月以内的职工占比24.5%,新员工受伤概率较高;自述个人失误导致受伤的人群达75.5%;受伤身体部位以手部(69.1%)及脚部(24%)为主;主要受伤类型以物件打击及机械伤害为主。受伤职工所在行业以五金、家具、家电行业为主;在工伤法律知识认识层面:75.9%工伤职工有强烈的工伤法律认识及获得需求,其中对工伤待遇问题达46.4%,对工伤认定流程问题达17.0%。在社会支持网络层面:12.6%的受伤住院职工,缺乏企业入院探视关怀;39.5%受伤住院职工没有家属探视关怀,选择没有告诉家属,自己默默承受住院病痛的煎熬占比18.3%,整体工伤职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亟需关注。
为减少工伤事故并提供全面支持,项目方建议加强工伤预防,如强化新员工安全培训和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法律意识,简化工伤认定流程;增强社会支持,包括企业关怀和家庭及社会支持项目;特定人群如中年劳动力应得到心理健康关注。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职工权益。
采写: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唐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