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月20日,晚上9点的广州市中轴线上一片繁荣景象,大佛寺门口挤满拍照打卡游客,海珠广场上街坊邻里们谈天说地,不少餐厅门口还大排长龙……人们很难想象,他们身后一座不起眼的棕色十层建筑——220千伏伍仙门变电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换心手术”,而它的周围,霓虹如常、热闹如常。
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要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输变配调多专业经过一年多的周密策划和三个月的持续攻坚,成功完成伍仙门变电站老旧电力设备改造升级,打赢了一场中心城区极端狭窄空间内大型设备同步更换的高难度城市“焕新”攻坚战,做到用户“零感知”、用电“零影响”。这是一次老城市电网改造技术探索与工程创新的最佳实践。
为民生“用好电”按下“加速键”
作为越秀区首批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伍仙门变电站已稳定服役近30年,兢兢业业为周边近10万居民以及北京路景区、海珠广场、省中医等重要场所提供稳定用电。然而,伴随运行年限增长和用电需求攀升,有着“变电站心脏”之称的电力变压器和其他关键设备也逐渐力不从心起来。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经专业评估,果断决定对这座“城市电力心脏”实施改造升级,提供坚实的电能护盾。
“狭巷攻坚战”啃下“硬骨头”
与常规开阔的户外变电站作业不同,伍仙门变电站的变压器深藏室内,空间异常狭小,设备布局异常憋仄,作业空间被压缩到极致,让大型吊装机具在这里没了用武之地。
更棘手的是,在作业空间被极度压缩的同时,还要“螺蛳壳里做道场”——本次改造涉及变压器、GIS、电缆终端等多个电力设备同步更换,这意味着对设备拼接精准度要求极为苛刻,需面对人员高度密集、作业复杂交织、施工难度空前的局面。
面对困难,广州供电局由变电多专业专家精英和青年骨干组成的联合战队迅速组建,创新开展狭窄空间设备更换“七步法”,将狭窄空间设备精准有序拆接更换,实现设备组装从“化整为零”到精密“缝合”。
面对不足10厘米的极限缝隙,电力工人们屏息凝神,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广州暑气已至,汗水浸透了蓝色工装,他们目光却始终聚焦,实现了极限空间内上百个设备模块的精准移动和精密拼接,将主变与组合电器一次性对接成功,有力保障狭窄空间设备安装工艺质量。
“安装工艺就是生命线!”拥有30年经验的资深电力检修专家赵浩标在现场强调道,“设备一旦安装完毕,几乎无法拆解复检。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必须零缺陷、一次成功!”
当设备终于“安家落户”,另一场无声的大考又接踵而至。变压器、电缆等设备耐压“体质”各异,无法整体加压。更棘手的是,狭窄的空间让设备们耐压距离严重不足。
针对新难题,广州供电局变电二所与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智囊团”联手攻关,创新提出“分体耐压,整体检验”策略,巧妙采用“悬空加压,绝缘遮挡”的加压方式,有效化解了空间束缚带来的放电风险,实现各项高难度试验检测一次性顺利通过。
在广州供电局输电、变电、配电等多专业力量的无缝衔接、协同攻坚下,伍仙门变电站这场超高难度的设备更换战役,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设备安装全过程“零差错”、所有试验检测“零异常”、设备验收投运“零缺陷”,打造了老城市电网改造技术探索与工程创新实践案例,为后续同类狭窄空间、多专业协同的复杂电力作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成功范本。
为全运“办好赛”提供“强支撑”
“在保障全运会安全可靠供电的同时,我们积极响应数字化、绿色化办赛要求,对保供电设备的‘体检设备’进行了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广州供电局资产管理部变电科高级经理刘禹强调,“通过部署高清摄像头、红外、声纹等各类智能感知终端,深入应用电鸿物联、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实现设备健康状况的24小时全面感知,以及站用电节能降耗运行的智能控制。”借助数字化手段,广州供电局有效支撑设备远程化、智能化、绿色化运维,为即将到来的体育盛会提供了强劲、可靠的电力引擎。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孟庆凯 孙伊萌 田甜 李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