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3日至7月4日,广东省新闻办在广州市南沙区举办“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走进大岗镇先进制造园区、大岗圩镇客厅及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等地。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南沙区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交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检验之年“答卷”。
先进制造、镇街扩权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沙区持续推进镇域经济做大做强,迈向高质量发展。作为南沙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之一,大岗先进制造园区总面积达12416亩,是南沙区面积最大的连片工业区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与装备制造产业。
大岗园区产业园管理局运营管理部副部长贺天宇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园区已有不少企业落户,投产后预计可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能为大岗镇及周边地区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
大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肖颂玥介绍,2024年以来,大岗先进制造园区招引制造业企业100多家,成功引进TCL空调(百亿级)、三菱重工(十亿级)、丙辛新材料(十亿级)等7个重大项目,累计出让国有工业用地570亩。其中,TCL空调广州智能产业园项目从开工到封顶仅用5个月时间。同时,诺彩、德善等一批存量企业增资扩产项目也陆续启动。
作为落户在大岗镇先进制造园区的企业代表,中邮广东信源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监刘思琳称,其公司研发的移动分拣平台,已在全国多地投入使用。该移动分拣平台收起时,外观像车厢,往货车上一装就能实现移动。以荔枝分拣为例,运作时,移动分拣平台能实现快速展开,完成搭建,分拣环节可直接在果园或周边空地完成,直接发往目的地客户手中,包裹无需再经过中间分拣中心,可缩短物流链路,尤其适用于短期紧急寄递需求。
大岗镇的蓬勃发展,是南沙区激发镇、村发展潜能,做强镇域经济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南沙区立足战略平台优势,以集成式改革破难题,以系统性创新增活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镇街扩权赋能改革方面,2025年2月,南沙区出台了区委一号文——《关于深化镇街扩权赋能改革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若干意见》,在招商引资、政策兑现、土地开发利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赋予镇街超20项权限,充分发挥镇街拼经济主战场作用,持续把基层一线的活力爆发出来,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增长点。
目前,南沙全部6个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其中5个镇入选赛迪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联城带村、产业兴农
全区129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分红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南沙区开展了全面消除“零分红村”攻坚行动,14个村的44个村民小组首次分红,全区128个村129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分红。2024年全区农村集体总收入超18.2亿元,平均超1400万元。
以大岗镇放马村村镇工业集聚区试点改造项目为例,项目将原有以木材加工、物流仓储为主的低效园区,改造为主题鲜明的、现代产业集聚的南沙海洋装备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四大功能板块,预计2026年竣工投产产值超10亿元,3年内全面达产产值超30亿元。
产业升级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大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苏耀华介绍,通过土地集约创新开发,放马村改造后村集体年租金收入达800万元,较改造前增长5倍;村民年度分红由每人860元跃升到4000—5000元。同时,园区建设及后续运营将创造大量本地就业岗位,目前在建设期已吸纳周边村民参与施工,未来投产后还将通过技术培训推动村民向产业工人转型。
除了通过产业升级反哺乡村,南沙区还同步发力现代都市农业,持续擦亮当地特色农业品牌,夯实“产业兴农”之路。2023年,南沙区获评全国首个“中国黄油蟹之乡”称号,南沙青蟹年产值超15亿元,其中黄油蟹产值超2亿元,产量占全国50%以上,“南沙青蟹 蟹中茅台”形象深入人心。当前,南沙区正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2024年农业总产值达115亿元,水产养殖面积全广州最大。
作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以“现代农业技术实验田、农业创新平台集聚区、湾区都市田园休闲地”三大定位,建成智能化养殖工厂、温室气雾大棚、南沙蓝莓种植基地等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项目。据明珠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叶燕婷介绍,园区内开发了都市农业体验项目,整体土地总体产值相较于单纯出租提升了几十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园区已被认定为国家3A旅游景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城乡融合、企业帮扶
人居环境、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沙区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呈现新气象。一方面,大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获批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红树林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其中,“红树之乡”坦头村打造红树林乡村绿化示范点,志愿者们在坦头村开展净滩行动回收的废弃塑料瓶,制成了特色“南沙丝巾”,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和肯定。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南沙湿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功打造了蕉门河、上横沥、凤起湖、凫洲水道、濠涌-东涌湖等5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南沙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门出台了引导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若干激励措施,发动36家建筑企业帮扶项目71个,完工项目帮扶金额达4848万元,2个案例入选全省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范例。深入推进实施“百企兴百村”,结对企业达394家,实现村企100%对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帮扶物资约9.13亿元,帮扶受益人数达59.53万人次。
在社会治理方面,南沙区探索实施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按照“公益+市场+低偿”,引导商家、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成为基层服务阵地的合伙人,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设施,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合伙人们不仅畅通基层治理“自循环”,还能实现乡村、社区经济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目前,已推出“幸福咖啡馆”“天空农场”等120个惠民利民服务项目,每月平均反哺慈善基金超5万元,节省公共服务经费106.22万元,筹措基金总规模超过300万元。此外,南沙心理茶馆、“暖南善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初老服务老老”等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南沙街道海庭社区被评为“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