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寄予厚望“挑战英伟达(Nvidia)”的两家国产GPU(图形处理芯片)厂商,同时提交了科创板招股书。其中,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科创板首发申请6月30日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39亿元;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尔线程)科创板首发申请也于同日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80亿元。
由于同被认为是“国产GPU四小龙”的另外两家——燧原科技、壁仞科技,虽然去年9月已开启上市辅导,但至今尚未提交招股书,预期“国产GPU第一股”的名衔将花落沐曦股份或摩尔线程其中之一。即便如此,两家公司的产品仍然和英伟达当前的主打产品存在着两代左右的代际差距,挑战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摩尔线程携“英伟达基因”冲刺科创板
中国GPU市场规模在AI催化下,正经历着一年翻一倍的高速增长,已从2020年400亿元增长到2024年超1600亿元,并继续冲向2029年的1.36万亿元。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国产GPU企业摩尔线程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80亿元,成为2025年科创板年内最大IPO,也是沪深北交易所今年受理的第二大IPO。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是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一把手”,执掌英伟达中国市场14年,从零做到年营收170亿美元的核心功臣。
2020年,他带着一批英伟达老部下创业,成立摩尔线程,目标直指“中国最好的全功能GPU”。
摩尔线程在5年时间内推出了四代GPU架构,迭代速度堪称“芯片界闪电战”。产品性能上,其桌面显卡MTT S80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接近英伟达RTX 3060,两年内驱动更新24版,兼容近千款游戏。而最新公布的第四代GPU平湖的S5000板卡,算力超过了英伟达的2020年发布的A100,但和后者2022年发布的H100仍有差距。
从营收来看,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4.38亿元,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09%。在净利润方面,虽然持续亏损中,累计亏损超50亿元,但是亏损正在收窄,三年净利润分别为-18.39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研发是摩尔线程烧钱的主因:同期研发投入11.16亿元、13.34亿元、13.59亿元,占营收比例最高达2422%。
另外,供应链依赖外部代工,2023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虽未直接影响销售,但获取先进制程技术受阻。
摩尔线程本次IPO计划募资8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研发新一代的AI训推一体芯片和自主可控图形芯片项目。
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表示,2025年1月13日美国正式发布了一项史上最严格的全球AI管控新规,系列措施不仅凸显了高性能GPU芯片在AI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加快发展自主可控 GPU 芯片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沐曦股份营收狂飙难掩近33亿元亏损
2020年前后,高端GPU芯片的断供,让国内AI、云计算、自动驾驶等行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困境,包括“国产GPU四小龙”等一大批国产GPU企业都在这一年“应运而生”。
沐曦股份创始人陈维良来自另一家GPU大厂AMD。公开信息显示,2002年陈维良拿到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工学硕士学位后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在AMD,他主要负责GPU设计及产品研发,主导并完成15款高性能GPU产品的流片与量产。
2020年沐曦股份创办并进行天使轮融资,和利资本领投近亿元。之后,沐曦股份历经七次增资、八次股权转让以及一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到今年3月,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6亿元,估值达到211亿元。
资本热捧的沐曦股份,实现了快速成长。2022年,沐曦股份推出了首款产品曦思N100系列,在2023年4月实现量产。截至今年一季度,沐曦股份GPU产品累计销量已超过2.5万颗,产品良率和交付能力持续提升。
经营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沐曦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3.20亿元,其中,2023年、2024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334.60%、1301.46%,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074.52%。
报告期,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48亿元、6.99亿元、9.01亿元、2.18亿元,合计为24.66亿元,远超同期营业收入之和11.16亿元。同期,公司亏损额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2.33亿元,3年一起共计亏损32.90亿元。
对于持续亏损,沐曦股份解释称,中国GPU芯片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国产芯片渗透率低,面临技术标准适配及用户习惯迁移障碍,生态建设需突破,市场拓展呈渐进式发展。公司销售规模处于快速爬坡阶段,目前收入规模仍然难以覆盖成本费用支出。
国产GPU双星的“希望”与“差距”
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最近两年的业绩爆发,主要受益于AI大模型浪潮推动由CPU主导的通用计算加快向GPU主导的智能计算转变,以及各地政府和企业加速建设智算中心驱动下的国产替代需求。
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均主要研发GPU产品,但不同于沐曦股份专注研发用于AI训推和智算的高性能通用GPU,摩尔线程则号称是全功能GPU,涵盖AI智算、专业图形加速和桌面级图形加速等领域,产品布局更为丰富,也更像英伟达的业务布局。
目前,无论是摩尔线程,还是沐曦股份,在GPU产品全面性能上与英伟达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摩尔线程的桌面级图形加速产品MTTS80显卡的FP32算力性能达到14.4TFlops,接近英伟达2021年发布的RTX3060,距最新RTX5090高达104.8TFlops的算力差距悬殊。
在AI智算层面,摩尔线程去年推出的S5000的FP32算力达到32TFlops,超过英伟达2020年发布的A100(19.5TFlops),但不到2021年发布的H100(67TFlops)的一半,与英伟达最新的B200和AMD的MI325X差距就更大了。
沐曦股份最新推出的AI智算曦云C500的FP32算力只有15TFlops,不到摩尔线程S5000的一半,且没有超过英伟达的A100。
此外,这两家走的都是英伟达软硬一体的路线。摩尔线程坦言“英伟达CUDA生态在行业生态内处于垄断地位,未来拓展业务将面临GPU芯片研发难度高及计算生态壁垒构建困难的挑战。”沐曦股份也表示,国产GPU厂商自建生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工具链完善与开发者迁移。
而在国产AI芯片竞争上,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尚需在技术和市占率上追赶华为。华为推出的昇腾910系列芯片,其单卡算力性能已经逼近英伟达上一代AI芯片H100,而华为的AI智算集群产品,则实现整体匹敌英伟达最新一代AI智算集群产品GB200的整体性能。
好消息是两家公司都预测有望两三年内盈利。摩尔线程预测,基于对产品销量、价格及成本预测,最早可于2027年实现盈利,沐曦股份称有望在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点。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