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由广州大学和东莞棠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熔铸东西: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瓷与跨文化工艺互动研究展”日前于广州大学举行。开幕当天,故宫博物院太和学者、澳门文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赵强委托该学会副会长马丽向广州大学捐赠个人收藏清乾隆到清末民初广州十三行的外销瓷,以及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七年间香港和澳门生产的外销瓷共计三十三件,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代表接受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开幕当天,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广州大学副校长、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延明,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胡子英,广州市文物局局长、文广旅局副局长刘晓明,广东省文旅厅原副厅长龙家有,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等澳门嘉宾也出席了现场。开幕式由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菲菲主持。
展览联合主办单位东莞棠美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宫廷艺术专委会副主任黎俊杰,委托该馆常务副馆长林晓尘介绍策展背景。仪式上,广州大学领导向赵强与马丽颁发客座研究员聘书,受聘客座研究员的专家学者还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晓斌、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郑君雷、广东省社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李庆新,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博物馆馆长李培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宫廷艺术专委会副主任黎俊杰。
广州大学携手东莞棠美术馆举办的“熔铸东西”特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追溯清乾隆至民初十三行外销瓷的辉煌,展示其纹章瓷的华美、广彩瓷的绚丽;二是展现1938年后港澳瓷业的新貌,品鉴中西合璧的巧思。这些精美瓷器,既是贸易商品,更是文明对话的使者——它们曾跨越重洋,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匠心,也曾辗转港澳,在乱世中延续文化的薪火。以瓷器为媒,将东方雅韵与西方审美熔铸于一器,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
“熔铸东西”特展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太和学者赵强博士介绍说,瓷器自汉唐以降,便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风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清乾隆年间,清政府颁行“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政策,广州独揽外贸通商权利,十三行遂成“天子南库”。那时候,商船如织,每年数十乃至百余艘远洋巨船停泊在珠江口,满载瓷器驶向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的白瓷胎经水路运抵广州,再由当地画工以彩料精心绘制,广彩瓷器由此得名。这些瓷器,或绘欧洲贵族纹章,或饰洛可可繁复纹样,既承袭景德镇千年匠艺,又融汇西洋艺术精髓。诚如《景德镇陶录》所说:“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这种“定制瓷”,正是东西方审美对话的结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十三行垄断的局面终成历史。上海崛起,香港、澳门也因其特殊地位成为新枢纽,瓷器外销重心转移。 这一变迁,恰如《陶说》所记:“器以载道,道随世迁”。赵强认为,瓷器的外销轨迹,实为近代中国开放与融合的缩影。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