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胃肠道肿瘤中,胃肠间质瘤(GIST)占比约1%。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属于一种“并不罕见”的罕见病,估算每年有2万-3万名新发患者。2025年7月12日,全球胃肠间质瘤关爱日前夕,由中华慈善总会、胃肠间质瘤诊疗规范和创新协作网(CGIN)共同发起、再鼎医药支持的“乐相守,爱无间”2025年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关爱日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中,中国首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活质量调研报告(2025)》(下称《调研报告》)发布,旨在通过系统化调查,深入了解胃肠间质瘤患者生活质量现状,为促进规范化诊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阶段治疗不同,手术+靶向药物是晚期GIST主要治疗策略
“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有些是良性的,不生长,一般不被关注到;有临床意义、会慢慢恶化的间质瘤才会被重点关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对记者表示,胃肠间质瘤不太容易被发现,这是因为它不长在黏膜层,而且是“外生型”生长,由于腹腔空间很大,特别隐秘,只有在肿瘤侵犯到黏膜时才可能引发出血,一般通过体检中的B超能筛查出一些异常。
GIST治疗的有一定特殊性。李健指出,目前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手段是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只是每种手段都在不断发展:比如手术从开腹到腹腔镜,再到机器人手术;放疗除了传统方式,还有质子重离子等新技术;药物治疗则从最初的化疗,发展到现在的三代药物——传统化疗药物、精准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在没有靶向药的时代,化疗是主要药物手段,但疗效有限。而精准靶向药物出现后,很快就替代了化疗,成为GIST药物治疗的核心。GIST是迄今为止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实体肿瘤之一。”
“如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匹配的靶向药物,是晚期GIST最主要的治疗策略。”李健称,近20多年来,GIST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靶向药物”的模式:对于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服用靶向药以预防复发;对于晚期已发生转移的患者,以靶向药物控制为主,根据病情进展依次使用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等不同靶向药,期间若出现合适的手术机会(比如控制转移灶后),手术也会参与进来。
李健表示,GIST在实体肿瘤里治疗效果较好,即便晚期患者,通过合适的手术与药物搭配,很多患者能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存活10年以上。
逾六成GIST患者因药物副反应致生活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GIST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部分患者甚至可长期生存超过10年。与此同时,治疗带来的长期副作用(疲劳、 疼痛、消化道症状等)及心理社会问题(焦虑、抑郁、恐惧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临床医生往往重视的是肿瘤诊治等客观事实,只有患者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诸如‘累不累’‘疼不疼’‘能否正常工作’这样的主观感受,而这些感受对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同样至关重要。”李健指出,本次调研的目标是深入了解中国GIST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理解患者的实际体验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加全面的治疗计划,不仅让患者活得更久,而且生活得更好。”
《调研报告》显示,虽然生存期延长了,但中国GIST患者总体健康评分(64.1分)较部分西方国家仍有差距(荷兰77.2分,墨西哥76.7分),主要体现在心理社会支持、药物副作用管理、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其中,治疗药物引发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贫血、疲乏、认知障碍等),是导致患者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的突出原因,因药物治疗感到不适是患者在治疗中面临的首要障碍(64.8%)。而且,晚期复发转移患者健康评分、身体/社会功能显著更差。强化普及疾病规范化诊疗知识,降低复发风险,是GIST治疗的重要目标。
“GIST具有高复发的特点。”李健指出,当胃肠间质瘤逐步成为慢性病,治疗手段丰富的同时,疾病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患者层面应当做好日常随访,及时监测病情进展;医生层面应注重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并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早期干预,提升治疗效果,这将对晚期患者的生存现状带来极大改善;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患者应及时与主诊医生取得联系,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
亟需规范化诊疗,全国已设35家GIST专病门诊
GIST的治疗应秉承“全程化、规范化”的治疗理念。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构建从一线到四线治疗的精准诊疗体系。
“不光患者对GIST了解少,很多医生对它的认知也有限,其诊疗往往需要更多专业的医生参与进来。”李健表示,这类疾病需要专病门诊,即培养一批熟悉该疾病的专病医生,诊疗会更有针对性。他建议,由于 GIST 是胃肠道的肿瘤,生长在消化道(如胃、肠等部位),所以通常建议先到消化内科就诊;如果需要手术治疗,可能会涉及胃肠外科或普通外科;若疾病发展到需要靶向药物等内科治疗阶段,也可能需要肿瘤内科的参与;必要时可寻求专病门诊或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帮助。
GIST专病门诊是该病诊疗的最佳选择。专家特别呼吁,由于GIST复发率高,需要长期服药,药物副作用出现率高,建议患者应优先前往大型三甲医院或GIST专病门诊就诊随访,获得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在GIST专病门诊,专家可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制定用药策略,并对患者副作用进行针对化调整,早期干预。为此,2024年,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规范和创新协作网(CGIN)发布《胃肠间质瘤患者关爱指南》,推出胃肠间质瘤关爱地图,覆盖全国21个省市地区的35家GIST专病门诊中心,以推动中国GIST临床诊疗规范化进程。
全国全国 35 家胃肠间质瘤诊疗规范和创新协作网(CGIN)(排名不分先后)
省份 | 医院 |
北京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重庆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上海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
福建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黑龙江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河北 |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河南 |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湖北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江苏 |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鼓楼医院 |
陕西 |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
天津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
辽宁 | 辽宁省肿瘤医院 |
山东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
山西 | 山西省肿瘤医院 |
四川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浙江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新疆 |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安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广东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