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5日至16日,在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红壤绿脉突击队、青耕云摄突击队与红韵新农攻坚队三支专业队伍,赴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开展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畲江镇人民政府和广州市荔湾区驻畲江镇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的全力支持和协助。
队伍首先齐聚畲江镇政府,与镇党委委员和团委书记及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座谈。会议聚焦畲江镇红色文化、生态农业与人文资源的现状与发展需求,深入研讨后明确了各队工作重点与协作方向:红壤绿脉突击队主攻“农业产业+红色文化”融合调研,红韵新农攻坚队负责生态旅游路线设计,青耕云摄突击队承担宣传片拍摄。三队承诺在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确保信息互通、成果互补,形成推动畲江发展的合力。随后,三支队伍以“专业赋能+协同联动”之势,分头行动,从资源调研、路线设计到宣传推广,全方位激活畲江“红色文化+生态农业+人文底蕴”的融合潜力,为古镇注入青春动能。
红壤绿脉突击队聚焦“农业产业+红色文化”融合,以深度“调研诊断”为核心。团队走访镇政府识别“资源分散、宣传薄弱、产业链断层”等痛点后,深入邹韬奋纪念馆、作庐等红色地标,记录“新闻救国”革命故事与客家围屋建筑特色;实地踏访太湖航天农业基地、上墩蓝莓园基地,考察航天育种、物联网灌溉等现代农业模式。通过分析,团队提出“红色故事+农事体验”融合路径:如在邹韬奋纪念馆联动农业发展史策划“红色故事会+农事记忆”活动,在上墩蓝莓园设计“采摘+红色地标打卡”套票,为资源整合提供精准方案。
红韵新农攻坚队以脚步丈量乡村,用知识助力振兴,致力于设计“生态农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线路。线路从展现畲江红色历史、客家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圩镇客厅出发,至邹韬奋纪念馆感悟其“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接着探访集科研、制造、科普于一体的太湖航天农业基地和5G智慧蓝莓基地,感受“科技+农业”的产业振兴实践;再到作庐品读传统建筑智慧,体验农耕文化展览;随后考察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福和生态农业基地的“种养+研学”模式;最后探访禅林寺、玩趣谷等休闲场景,深挖“生态+文化+农业”三重价值。团队最终整合资源,形成涵盖红色研学、生态采摘、民俗体验的“宝藏游玩地图”,有效解决“游客不知去哪、停留时间短”的痛点。
青耕云摄突击队 肩负“宣传推广”使命,以镜头为笔,捕捉畲江多元魅力。他们记录圩镇客厅的千年商贸史与畲族民俗;拍摄邹韬奋纪念馆的革命手稿与历史场景,传承红色精神;聚焦太湖航天农业基地、上墩蓝莓园基地,展现航天育种与生态种植的科技感;探访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与元记菊花糕老字号的匠心工艺,用影像串联“现代农业+传统文化”。团队还邀请当地老人口述古镇记忆,为宣传片注入人文温度,最终建成涵盖产业、文化、生态的宣传素材库,破解“畲江故事传不远”的困境。
三支队伍虽独立行动,却自然形成“调研诊断—路线设计—宣传推广”的闭环:红壤绿脉找到融合切入点,为路线设计提供依据;红韵新农将分散资源串联为可落地的旅游产品;青耕云摄则用影像放大成果,扩大影响力。三者如同“勘探员、设计师、宣传员”,共同为畲江文旅搭建起“资源—产品—市场”的完整链条。
此次实践为畲江镇带来多重助力:破解资源瓶颈——资源整合方案与旅游路线有效解决了“点散、线断”问题,推动红色文化与生态农业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发力”;强化宣传矩阵——宣传片与游玩地图双管齐下,既提升知名度,又提供实用指南,有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消费;完善产业链条——从种植体验到红色研学,从农产品销售到休闲消费,推动“农业+文旅”产业链向纵深延伸,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从田间调研到镜头传播,从路线规划到模式探索,嘉应学院三支突击队以青春之力,为畲江勾勒出“红绿相映、文旅共兴”的振兴图景。未来,这些专业成果将持续落地,让畲江的红色底蕴更厚、绿色产业更旺,绘就“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刘雄军 张思波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