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种桑养蚕“结”出“致富茧”;刺鳅鱼“游”出“新产业路”;“平台公司+慈善基金+农户”模式“统”出产销两旺“新局面”……
广州市乡村振兴驻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小江镇工作队”)进驻以来,坚持以产业帮扶为主导,统筹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呈现“四面开花”的发展局面,形成产销贯通、农文旅协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小江镇“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小江镇位于阳山县西北部,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万多人。驻小江镇工作队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委老干部局、广州金控集团、广州轻工集团派出帮扶干部组成。
驻小江镇工作队队长刘贞元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四年来,驻小江镇两轮工作队坚持“以产业帮扶为主导,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以组织建设为根本”,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着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支持村集体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产销贯通、农文旅协同的“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研学文旅、旱地西洋菜种植、刺鳅鱼养殖、桑蚕种养、牛杂预制菜),促进小江镇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各个特色产业持续见效,联农带农效果明显,为村集体增收和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奠定了基础。
扶植西洋菜产业,加快联农带农
旱地西洋菜是阳山县的五大十亿产业之一,塘冲村旱地西洋菜基地平均海拔375米,前期规划800亩,现已完成500亩土地整合租赁及400多亩旱地西洋菜种植。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基地依山而建,绿油油的西洋菜长得很茂盛,随着喷淋系统启动,一个个水柱旋转着喷向每一株西洋菜。
基地目前由小江镇赵屋专业合作社经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基地建成后联农带农效果明显,除了每亩500元的租金外,还带动6个人固定就业和二三十人临时用工,他们都是本地村民。“摘菜时每斤约7毛钱,勤奋点打一天工一两百元不成问题”。
驻小江镇工作队队员葛啸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扶持塘冲村旱地西洋菜基地发展,工作队多次协调引入广清对口帮扶协作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综合成本。拓宽了基地至107国道交通线;新增水源、修建蓄水池、铺设喷淋管网等设施;建设冷库、增添制冰脱水设备解决“鲜菜存储难”;定期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为基地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去年基地遭遇山洪侵袭后,工作队协调资金修固旧渠、建设新渠,有效保障基地在今年山洪中零损失。
阳山西洋菜已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今年9月左右,西洋菜集中采收季到来后,基地有望迎来丰收。
支持种桑养蚕,三产融合促增收
记者到访时,养蚕户陈战平刚刚卖掉一批蚕茧,他告诉记者,自家种植了约11亩桑叶并用自家房子养蚕,一年能卖出七八万元。
“这个茧还没成熟,还要再等等。”养蚕户陈炳金轻轻切开一个蚕茧对记者说,公司会根据蚕蛹的质量来定价,夫妻俩养的蚕不多,一年有三四万元收入,空闲时会种沙寮葛、打散工增加收入。
沙寮村干部陈凯旋介绍说,村里靠种桑养蚕的农户有50多户,每亩每年收入在六七千元,看到效益后,这几年不少年轻劳动力也回流了。
驻小江镇工作队队员兼驻沙寮村第一书记谢琳表示,在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沙寮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由公司提供蚕种和技术支持,养大后蚕茧由公司回收。“这种模式少了中间环节,把更多利润留给了农户。”他表示,农户一年一般能养8到10批蚕,目前全村种桑面积约1000亩。
“我们目前种了130亩桑叶,计划是要种到400亩以上。”这两年,黄雪君和丈夫何先生租下闲置的原沙寮小学养蚕,耕耘致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雪君信心满满地说,公司坚持三产融合,除了养蚕卖种,也成功制出了桑叶茶和蚕丝被等产品,正准备寻找更多的场地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农户增收。下一步计划建设好宝耕园蚕桑文化公园(田园综合体),发展康养业务。
如今,沙寮村已形成以桑苗育种、种桑养蚕、蚕茧收购、加工销售为主的蚕桑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80人家门口就业、多渠道增收。为了扶持沙寮村桑蚕产业的发展,驻小江镇工作队投入资金完善沙寮村沿连江道路1.6公里,助力提升蚕桑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同时积极争取1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自动生产设备,返租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增收。
为刺鳅鱼繁育养殖“强基固本”
“这批鱼养得大一些,不久将运到佛山出售。”在塘楼村刺鳅鱼养殖示范基地,大鱼塘养着三四万尾刺鳅鱼,部分即将出售的成鱼则被捞到小池精养。基地负责人、塘楼村党总支书记成建欢告诉新快报记者,基地主要以出售鱼苗为主,也卖成鱼,去年销售鱼苗达到17.5万尾左右。作为致富带头人,他还承包村里3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五指毛桃、番薯等,每年带动大量村民就业,“一年光劳务支出就七八十万元,土地租金差不多30万元”。
驻小江镇工作队队员聂扬信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扶持基地发展,工作队此前协调广州轻工集团帮扶资金10万元,开挖水井,既解决基地用水困难,又惠及附近巷心村小组38户165人。还积极争取广清指挥部1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返租增加村集体收入。此外,广州市委组织部积极协调推动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等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了基地繁育技术难点、化解鱼苗病害问题。目前,刺鳅鱼养殖项目正在持续增产增收。
线上线下发力,推动农特产品“出山入湾”
驻小江镇工作队意识到,真正要做到强村富民,不但“产”的环节要兴,“销”的关键环节也要旺起来。去年8月,在驻小江镇工作队的推动下,小江镇第一个强村公司——阳山县杏福韵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杏福韵公司”)在下坪村成立。线下,通过向大量到下坪村研学培训的客流售卖小江牛杂、阳山鸡、菌菇等本地农特产品;线上,通过开发“红韵下坪”小程序,加快当地农特产品“出山入湾”,实现产销贯通、农文旅协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驻小江镇工作队还强化联农带农,推广“平台公司+慈善基金+农户”模式,以农特产品销售定额计提公益金,推动农民增收和小江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农民致富的钥匙。驻小江镇工作队的系列举措,撬动的不仅是桑蚕、刺鳅鱼、西洋菜等农特产品的价值升级,更是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发展范式变革。小江镇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逻辑: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激活内生动力,让土地、技术与人文资源在创新模式中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葛啸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 迪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