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改造场馆 提升优化环境设施 推出高科技便利服务
7月17日,距离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下称“残特奥会”)开幕还有144天。赛事主办方在广州举行主题为“春天事业 活力绽放”的新闻发布会,介绍赛事的筹备情况。据残特奥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陈学军介绍,粤港澳已做好准备,欢迎全国89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到大湾区实现梦想。
场馆改造
全部达到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
陈学军在发布会上透露,与十五运会一样,本届残特奥会不设运动员村,不新建场馆。但对无障碍设施改造、无障碍环境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了解,主办方在场馆改造时,编制印发全国第一个大型赛会无障碍建设指南。施工时,精心打磨符合赛事需求、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完工后组织残疾人试用。在城市方面,省和各市执委会负责做好场馆与城市、城市之间的无障碍衔接,实现大湾区无障碍通行。
如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场馆全部达到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残特奥会场馆根据项目特点,满足对应类别残疾人的特别需求。其中,轮椅项目拓宽通行坡道、增设无障碍洗手间。盲人项目增设盲道,布设语音提示系统。聋奥项目增加闪光门铃,安排手语翻译系统。
“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观众从停车场到比赛场、从休息区到观赛区,从一个场馆到另一个场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都能畅行无阻。残疾人可以坐着轮椅,往返粤港澳,看比赛、品美食、观风景。广东赛区的36个竞赛场馆设置2398个无障碍爱心座席,305间无障碍卫生间,让残疾人朋友能够‘进得来、行得畅、用得好’。”陈学军说。
辅具服务
推出“粤辅通”,随时响应、立即服务
在辅具服务方面,主办方在赛前会组织调动全省辅助器具服务力量,配置19辆专业辅具服务车,84名技术保障人员,对轮椅、假肢、矫形器等高频需求设备,准备维修工具和备用件2000余套,与多家辅具企业、机构达成服务意向,确保设备故障“即报即修”。
比赛时,主办方建立线下服务“保障中心、保障服务站、流动服务车”三级保障体系,推出“粤辅通”无障碍助残程序,辅具服务“随时响应、立即服务”。
同时,主办方推出全国首个包括场馆无障碍信息导览、无障碍协助、盲人步行导航、手语翻译、辅具维修及借用“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参赛人员提供标准、便捷、高效的辅具保障服务。
在运动员分级方面,本届残特奥会有1600名运动员需要分级。据记者了解,组委会设立1个分级中心和16个分级点。分级中心设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分级点设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肇庆和香港、澳门等9个赛区。
“一届运动会在9个城市进行分级,此前是没有的,这对分级组织带来挑战。但为了方便残疾人运动员,我们多做一点,残疾人运动员就少奔波一些。”陈学军表示。
志愿服务
1.5万名志愿者服务残特奥会
据残特奥会省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副部长王浩介绍,通过笔试、面试、培训、考核等严格选拔,最终录取的赛会志愿者控制数为4.5万名,其中1.5万名将服务残特奥会。另外,预计还将有约10万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城市志愿者为赛会提供支持。
据悉,志愿服务徽标以爱心为原型,延续会徽木棉红、紫荆紫、莲花绿三色礼花绽放的视觉风格,形成活力四射的同心礼花,寓意志愿者伸出友爱之手,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志愿者昵称是“小海豚”,志愿服务口号是“为你,更精彩”。
那么,如何提升志愿者的助残能力?王浩介绍,组委会建立了专业化、标准化的通用培训体系,帮助志愿者更好地认识残特奥会、更好地理解残障人士需求。比如,让志愿者佩戴眼罩完成“盲道通行”,或是体验“无障碍坡道通行”“轮椅使用”,用这些环节让志愿者换位思考,更精准地把握残障人士需求。
此外,选拔培训通用培训讲师,专门讲授助残服务课程,各赛区还结合赛事实际开展了助残志愿服务的强化训练,包括无障碍设施使用、轮椅辅助、视障引导、手语沟通、心智障碍服务等技能。
特写
智能轮椅能自动驾驶 导盲机器狗可多场景行动
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主办方共安排7款科技含量高的辅具产品亮相。据记者看到,这些产品中,有帮助截瘫病人站起来、走两步的康复机器人,也有帮助视障朋友扫清前行障碍的机器导盲狗,更有让残疾人、老年人随时下楼的全地形轮椅。
现场还拥有脑机接口技术的辅具,可让机械手弹钢琴、练书法,让下肢残疾人奔跑,让视障朋友稳步前行,让听障人士沟通世界。
据残特奥会省执委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副组长陈海龙介绍,目前广东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60%,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70%。其中佛山的轮椅、助行器产能占全国30%。
同样,广东生产的智能轮椅还可实现点对点无人驾驶、全场景避障及风险预警;全地形轮椅能上下楼梯、穿越复杂地形;脑控轮椅通过脑电头环,凭脑电、眼电信号控制,能辅助发球、挥拍。
在康复产业方面,广东已形成“千亿级辅具+百亿级服务”的双轮驱动格局,其中,康复机器人产品产业规模占全国42%,广东凭借产业链集群及技术创新优势,已成为全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核心产地。
在导盲类产品方面,广东省也已经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和产业基础,具备“技术领先、应用试点多、产业规模初显”的特点。陈海龙介绍:“广东生产的导盲机器狗可采用多模态3D体素复合感知技术,能通过牵引架反馈障碍并提醒;六足导盲机器狗借助激光雷达等系统,能引导视障者在多种场景行动;AI眼镜能将眼前的场景通过语音转述给视障人士,让沟通更加便捷。”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京 实习生 范欣然
摄影:新快报记者 观显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