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翠绿饱满的黄瓜挂满藤蔓,工人们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箱……近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喜迎丰收,首批4.3万斤黄瓜从田间地头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丰收的背后,是粤桂协作工作队富川工作组(下称“工作组”)依托协作机制以消费帮扶为核心,持续为当地设施蔬菜产业赋能的成果,推动当地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市场拓宽的多重突破。
在粤桂协作资金精准扶持下,富川现代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重跃升。粤桂协作投入的帮扶资金6385万元,工作组精准用于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为消费帮扶筑牢品质根基。
通过引入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位于朝阳村的富川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园的育苗温室大棚内建立全自动智能育苗床,可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棵苗的全程智能化管理,将育苗成活率从90%提高到98%。
在工作组的努力下,有效推动当地种植模式从传统散户种植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变,目前已形成2400余亩规模化种植基地,涵盖育苗、种植、管护、采收全链条,一期项目年种两批反季节蔬菜,总产量2700吨,总销售额达1080万元,产业集群效益显著。
今年,朝阳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首批采收4.3万斤黄瓜。此外,园区培育的西红柿、辣椒等高品质蔬菜也将陆续上市。
工作组积极引入广东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让设施蔬菜产业园从育苗、管护到采摘、分拣全链条岗位实现“培训即上岗”的高效转化,为当地村民打造“家门口”的就业通道。
以朝阳村设施蔬菜产业园为例,仅黄瓜采摘季,每天就有20余名村民在大棚里劳作,人日均收入150元。园区还为困难群众量身打造了66个固定务工岗位,从业者年均收入稳定在2.4万元,另外提供12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工作组依托粤桂协作构建的冷链物流专线与市场网络,让富川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直达。4.3万斤黄瓜等新鲜蔬果经分拣包装后,通过冷链专线12小时内即可端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同时,工作组借力大湾区“菜篮子”优势,推动古城镇高路村、富阳镇朝阳村设施蔬菜产业园入围 2025年自治区智慧农业典型案例,让“富川蔬菜”成为大湾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不断拓宽消费帮扶的市场空间。
截至今年6月,富川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金额达1.3亿元。随着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陆续上市,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为富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龙凤珍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