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7月28日,时值第15个世界肝炎日,由央视网主办的“齐携手,共赴没有乙肝的未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活动紧扣“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的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以“光影”镌刻中国乙肝防治三十余载征程,记录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体系成果,并呼吁加强医防融合与多方协作,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
作为本次活动核心环节之一,央视网特别制作的《千万微光,共克乙肝》主题短片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防治三十年的壮阔历程。“慢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防治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次首映的纪录片生动反映了中国慢乙肝防治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全球典范’的发展历程,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国家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崔富强教授指出,“当前,我们正站在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相信慢乙肝防控的‘中国经验’将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关键性的助力。”
目前,我国乙肝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现消除目标的道路上仍面临存量巨大、体系建设、全程管理、患者治愈预期高但认知不足且疾病负担重等挑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携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进行了联合调研,并发布《乙肝综合防治现状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一方面,针对治存量与体系建设的挑战,完善政策保障,做好三医联动,加大投入尤为必要。此外,还需要从加强检测、扩大筛查、推动抗病毒治疗覆盖等方面自防到治全面强化病例诊疗全程管理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调研也提出了对于患者与社会层面的破局建议。面对患者治愈预期,加快乙肝治疗新型药物研发更为迫切。时至今日,临床治疗上已经迎来功能性治愈的新希望,立足于功能性治愈的药物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未来有望投入临床使用;创新的另一部分还在于技术的应用,用“大数据”科学引领防治进程,有望更好地推动乙肝信息化建设。在全社会层面,需进一步注重减少乙肝歧视,注重健康宣教与患者心理支持工作。
在央视网特别制作的《千万微光,共克乙肝》主题短片中,患者代表一村讲述了自己“躲在走廊里吃药”到“走到镜头前,成为乙肝自媒体博主”的18年历程。如今,随着治疗的规范化,他已回归日常生活,但仍然非常盼望有一天摘掉乙肝的“帽子”,迈向“治愈”。他表示:“这不仅是我,更是千万乙肝患者的心声和梦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首席专家贾继东教授表示:“三十年来,乙肝治疗不断进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降低,治疗目标也从早期的‘雪中送炭’逐步走向‘锦上添花’,目前已经能够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从而大幅度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存量依然很大而且诊断率和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只有尽快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提高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才能有效降低我国人群中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同时,尽快研发出能够通过有效疗程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新疗法,是突破目前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这一瓶颈的关键。”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